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奇蹟後面的無解難題(圖)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唐方聖路易斯報導/臺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8月10日應全僑民主和平聯盟的邀請來到聖路易斯進行他的第三場演講。在這裏張教授引證並綜合了多位中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及多種來源可靠的統計數據,指出中國經濟表面繁榮下隱藏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的和生態危機。張清溪說,中國在銀行呆帳達到50%,基尼係數超過0.5的情況下社會還能保持穩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但同時對任何人也是無解的難題,它的崩潰是必然的,遲早而已。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從表相看,經濟快速成長,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一枝獨秀,2001年臺灣和新加坡負成長時仍能保持「七上八下」(7%-8%的成長),但這種官方的統計數字已受到許多質疑。97年以後,中國公佈數字GDP累計成長24.7%,這幾年內,能源使用卻減少12.8%,匹茲堡大學中國經濟專家Thomsa Rawski認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社會產出的快速增長必然伴以更大幅度的能源消耗。

2002年加入WTO後,外資大量湧入,到處都在投資建設,配合WTO的新制度和新措施不斷出現,有人預測2015年中國會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上勞動力成本低、環保要求低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大有成爲「投資樂園」之勢。張清溪指出,表相背後的有許多總體經濟問題:改革開放前期就已暗藏毀滅的種子,後期則以作假硬撐爲特色;金融破產,高失業率、貧富懸殊、政治貪腐嚴重、人心道德敗壞,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中國的金融黑洞尤爲危險。張清溪引用Standardand Poor's(S&P)的估計,中國國有銀行呆賬比例超過總貸款的50%;這意味著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靠全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大量外資和政府的控制和封閉三大「恐怖平衡」因素,才勉強撐到現在;針對有人提出的買賣土地及政府嚴控能否緩解呆帳問題。張清溪說,大量買賣土地必將引發社會動盪,對外資的依賴和如此高的呆帳不是政府能夠解決的。想要兼顧中國經濟與中共政權,沒有可行的方案,是無解的難題。等到人民儲蓄或外資等任何一環倒下,一定全盤皆倒。

中國的失業到底多少,還是個謎。何清漣(2002)說她根據1997年至2001年的中國統計年鑑計算,發現即使依據官方資料,真實失業率也高達21%,這不包括農村失業人口。如果要計算城鄉總和失業率,那就高達35%以上。張清溪引數字算出爲34.4%。中國貧富差距已經達到世界最高,吉尼係數(專門用來衡量所得不均程度的指標,介於零與一之間,指標愈低代表越平均)在中國官方統計,2000年是0.417,2001年據王紹光/胡鞍鋼/丁元竹統計爲>0.5,如此不公社會還能穩定也真是一個奇蹟。除此之外,貪污腐化,道德淪喪,生態惡化,破產的農村財政和生存艱難的農民等都像一顆顆定時炸彈能引爆經濟崩潰。張清溪並奉勸臺商,能不去大陸做生意就不去,因爲一旦崩潰,「沒人逃得掉」。

張清溪談到,對外資而言,雖然也有賺錢的,但因中國社會極難預期,很多跨國企業大舉投資中國,最後卻認賠撤出。臺商在大陸被坑害也很嚴重,象林志升、高爲邦的例子。臺商高爲邦,到天津附近辦玻璃纖維工廠,舊曆年回臺過年,工廠被搬光,追討多年, 關係用盡,他是刑事原告反變成民事被告,回臺後才敢吐真言:『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坑害臺商是既定政策』。

在演講最後,張清溪說他並無意「唱衰」中國,而是看到大陸許多問題拖的越久,掩蓋的越久危機越大,人民受害越深,所以想告訴人們中國經濟真相。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8/12/2748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