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海外新聞記者中國大陸遭遇「悲慘」
 
【人民報消息】美國保護記者協會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把中國大陸連續第三年列爲對新聞記者監控最多的國家之一。 對於身在中國大陸的境外記者來說,看到這個結論也許並不吃驚。

美國之音3月30日報道, 美國之音駐臺北記者青越最近採訪了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臺灣記者,了解到臺灣記者在中國大陸從事採訪報道的點滴體會。

*境外記者禁忌多臺灣記者限制更多*

據估計,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境外記者大約有幾百人,其中當然有一些是來自臺灣的新聞人。臺灣媒體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進駐中國大陸,最初只是《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這些平面媒體在北京設有常駐記者站,1997年後臺灣電視媒體也陸續登陸設點。

從臺灣新聞自由的社會到中國大陸新聞管制的環境,記者們自然感覺到很大落差。而臺灣記者目前還受到一些其他境外記者沒有的限制,就是他們每次在中國大陸停留時間不能超過一個月,因此像《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的資深記者賴錦宏,八年前接受到北京「蹲點」的任務後每年都要在臺北與北京之間往返很多次。

*有三個禁區絕對不能碰*

提到在北京的記者生涯,賴錦宏先是感慨地表示困難重重。由於大陸新聞媒體基本上是爲當局和政治服務,境外記者所關心的問題無法通過當地媒體了解,如果想去了解採訪的話,便常常會撞入禁區。

賴錦宏說:「現在有幾個禁區我們還是完全不能碰。第一個就是民運人士,任何跟民運人士有關的我們都不能碰。第二個是法輪功,就是宗教的這種爭議。第三個就是像西藏,新疆的南疆這種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境外記者是絕對不許碰的。如果有觸碰的話,就會受到嚴重警告,一般外國記者是在你去換工作證的時候就會告訴說, 如果再犯這個錯誤,下次不會再給簽證,換句話講就是要你到期離境。要是臺灣記者的話甚至會從北京打電話給臺灣的總編說,這個人請把他調回去。如果你真的觸犯禁令的話他們會明白告訴你禁你半年甚至一年,就是一年之內不許來大陸。」

*見官正門不開後門開*

賴錦宏在1994年採訪中國大陸異議人士丁子霖,之後有半年時間被禁止到中國大陸。除了一些敏感問題不準採訪之外,賴錦宏說境外記者還常常遇到可以採訪卻又得不到配合的情況,比如對大陸政府官員的採訪就常常碰壁。

賴錦宏:「有一次老闆就突然問說,爲什麼臺灣的記者不能像在臺灣採訪一樣直接到部長的辦公室去找部長。這在大陸真是一個玩笑話。因爲在大陸我們連那個部的大門都進不去,外面都有武警把守。而且每次要採訪這些正式官員,不要說部長,就是下面的司長、處長,我們每次都要申請半天。你通常是去的時候提出採訪,等你回來之前他前一天告訴你說,對方很忙不能接受採訪。久而久之,我們就知道此路不通。你要從另外的管道去突破,比如說通過朋友的關係、學者的關係私底下與這些官員碰頭。至於新聞能問不能問,我覺得大陸朋友對境外媒體通常都懷有戒心,所以要建立對你的信任不是一兩次就能建立起來的。」

*消息來源突然失蹤了*

賴錦宏介紹說,除了臺灣記者到中國大陸一次只能停留一個月的處境限制了記者鋪展人脈關係之外,當地人與境外記者的接觸會受到注意甚至警告,也會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一些信任關係無法維持。

賴錦宏:「我們常常面臨一種狀況,就是比如說這個月之間你在北京認識一些新朋友,而且雙方交流得很好。可是你走之後這個人就會受到某某部門的警告,不許跟境外記者特別是臺灣記者走得太近。所以當你再次去北京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非常信任的這個source不見了,所謂不見就是說他仍然在那個單位,但是他不接你的電話,他不想見你。」

*報喜不報憂你急他不急*

在媒體開放的社會,發生突發性事件的時候往往是各個新聞媒體互相競爭的時機,在臺灣更是如此。但是在中國大陸,採訪突發社會新聞對境外記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不是如何報道,而是怎樣得到報道的機會。

賴錦宏:「最讓臺灣記者困擾的是,在大陸發生緊急的一些突發事件,他不讓你去。比如說西安爆炸案,或是河南鄭州的臺商會長開的一家商場發生大火燒死二三十人,像碰到這種事情,通常我們在臺北的總部就會命令記者立刻到現場,可是臺灣記者跟國臺辦提出申請的時候,通常被reject。因爲大陸還是報喜不報憂的狀況,他們覺得這種東西不是好事,報出去對他們影響不好。在這種時候臺灣記者就很爲難。」

*控制再嚴也有疏鬆的時候*

對這種沒有辦法趕到現場,又沒有其他消息來源的情況,境外記者們的解決辦法似乎只有從同行那裏互通有無,賴錦宏說,有時候也不乏與大陸當地新聞工作者合作的例子。

賴錦宏:「其實也有很多外國媒體跟當地新聞工作者有良好默契,當然這種默契不是官方所能控制的範圍內。比如說去年年底發生一連串爆炸案,一個西安麥當勞爆炸的圖片,我記得香港媒體當天晚上就有了,非常非常快,連大陸官方的【新華社】和【中新社】新聞照片還沒出來。後來我透過管道才知道事實上就是大陸官方媒體的記者直接就透過香港媒體發佈了,當然其中也有盈利的性質,就是一張照片賣多少錢,然後用非常高的價錢賣出去了。更好笑的就是,第二天第三天【新華社】發佈照片的時候我們赫然發現那些照片是完全一樣的。」

*留有餘地,且聽下回分解*

在中國大陸採訪新聞幾年下來,臺灣記者已經適應不少。如何在中國大陸不開放的社會體制和受管制的新聞環境中求得平衡,賴錦宏的心得是,留有餘地,安全第一。

賴錦宏:「我們現在也儘量知道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就算你人在現場,你爲了保護你自己的安全,保護你的報社或者單位在那邊不受罰,你在報道的時候通常會留有餘地。比如說一個story你可能分兩三天來寫,或者說你可能知道十分寫七分,知道十分寫六分,儘量在那邊保持一個永續經營的情況。」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3/30/1999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