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金正日訪華提前「暴光」 忙壞了江澤民「全黑」的右腿
 
2001年1月27日發表
 
【人民報訊】(按:據悉,中朝雙方就金正日訪華達成祕訪協議,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澤民近期「龍體」欠安,不便頻繁「暴光」。然而,此消息卻鬼使神差地被提前泄漏。弄得把面子看的比命都重要的江澤民不得不拖着一條「全黑」的右腿頻繁「暴光」,被「折磨」的差點兒丟了老命。)

此次金正日訪華,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是一次祕密訪問,因此,中朝雙方對內對外完全封鎖了有關消息,保密措施異常嚴密。不過一向反應神速的外電卻不知怎麼得到了消息,在1月15日金正日離開朝鮮的當日,日本共同社就鬼使神差地第一個作出反應,報道了金正日訪華並將訪問上海的消息。金正日祕密訪華的消息被提前泄漏。

日本共同社率先披露

南方都市報報道,朝鮮時間1月20日晚10時整,朝中央電視臺在晚間新聞中播出了一條重要消息: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於1月15日至21日對中國進行了非正式訪問。這是朝鮮最高領導人繼去年5月底祕密訪華之後,時隔7個月後再次非正式走訪近鄰中國。
  
  此次金正日訪華,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是一次祕密訪問,因此,中朝雙方對內對外完全封鎖了有關消息,保密措施異常嚴密。在金正日訪華期間,朝國內媒體依舊報道有關他革命活動的消息,看不出金正日不在國內的任何跡象。
  
  不過一向反應神速的外電卻不知怎麼得到了消息,在1月15日金正日離開朝鮮的當日,日本共同社就鬼使神差地第一個作出反應,報道了金正日訪華並將訪問上海的消息。緊接着韓國媒體、英國BBC、美國之音等也都陸續報道了相關消息。
  
  早在1月14日,記者就猜到金正日可能訪華。那天記者在平壤火車站接車時,遇到了從丹東來朝的中國朋友。他們向記者透露說,丹東車站已經開始戒嚴整頓,不少站臺入口通道已關閉,車站保安值勤力量也大大加強,車站上很多地方不允許閒人靠近。從丹東的氣氛和安排情況來看,與去年5月份金正日訪華的那次如出一轍。
  
  而金正日爲什麼不願坐飛機而喜歡坐火車呢?分析家認爲,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出於安全上的考慮。
  
  1月15日至20日金正日訪華的這段時間臨近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中國全國上下最忙的一段時期。選擇這段時間訪華,雖然時機上不太合適,但從對外界保密的角度來講,卻是非常有利的。因爲誰都不會想到中國會在這段時間內接待他來訪。
  
  金正日來取經濟經
  
  去年金正日就曾通過多個場合表達了想去上海看一看的願望。在去年「十· 二五」紀念中國志願軍入朝參戰50週年之際,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率高級軍事代表團訪朝,金正日接見代表團時就提出非常希望訪問上海。
  
  金正日這麼急着去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心上海訪問,顯然是出於調整發展戰略的考慮。
  
  今年1月1日,朝黨報、軍報、青年報發表聯合元旦社論,提出改變觀念發展經濟,被人認爲是朝進入21世紀後的一個新變化,標誌着朝吹響了邁向經濟改革的號角。此間分析家認爲,金正日此次訪華的最大目的就是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成果,並吸收借鑑中國的成功經驗來調整國內困難重重的經濟,當然,也不排除朝向中國請求經濟援助來緩解國內經濟困難的可能。
  
  調整戰略、發展經濟是朝黨和政府的燃眉之急,而同樣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由於採取了靈活的改革開放的措施,近20年的發展和成就有目共睹。鑑於兩國的發展環境比較類似,因此「西行取經」,利用中國現成的成功經驗,結合朝國內實情發展經濟,可以被視爲一個不錯的選擇。
  
  金正日此次訪問上海,參觀了浦東新區、貝爾有限公司、上海寶山鋼鐵有限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等。這些地方既有國營的,也有合資的,還有帶有所謂資本主義色彩的證券交易所。他對上海亮麗的住宅小區、強大的工業基礎、便利的交通網以及尖端科研基地、完備的金融和文化服務等表示稱讚。

  外交戰略上的考慮
  
  衆所周知,克林頓政府在任內無論對朝還是對華都實行了相對友好的政策。而共和黨政府一向對外推行強硬外交政策,屬於共和黨的布什又極力主張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他的上臺就使朝美關係的今後發展出現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金正日訪華的消息選在布什就任典禮前發表,其用意不言而喻。
  
  對韓國來說,金正日訪華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外界普遍認爲,金正日在訪華時與中方談到了半島問題,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將有助於增加朝實現北南和解、最終實現半島和平統一的決心。
  
  此次金正日訪華期間中朝雙方還就堅持中朝高層定期互訪達成共識。國家主席江澤民已接受金正日邀請,將於適當時候訪朝。朝媒體對此評價說,金正日對中國進行的歷史性訪問,將在中朝友誼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應該說,金正日此次訪華,外交上得勢,經濟上得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大紀元)(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4,49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