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數據與經濟事實
曉觀天下
【人民報消息】在對外宣稱「增長5%」的同時,中國經濟卻呈現出多個層面的持續惡化跡象。近期,多家外媒及研究機構指出,隨著經濟困境加劇,采取了三種方式掩蓋數據真相:一是不再發布關鍵數據,例如青年失業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貨幣政策細節等;二是更改數據定義,如狹義貨幣M1口徑的突然放寬,使其同比增速「由負轉正」;三是直接操控數據基數,例如通過下調去年消費數據,制造出今年「消費回升」的假象。
一、「5%增長率」背後的疑點重重
統計部門公布2024年GDP增長為5%,但從多個經濟指標來看,幾乎找不到支撐這一數字的依據:
CPI全年僅增長0.2%,PPI則下降2.2%,顯示通縮壓力持續。
財政收入下降、投資低迷、失業率高企,均與增長不符。
上海和北京今年一季度消費下降,卻在官方數據中出現「全國消費大增4.6%」的矛盾現象。
如果經濟真有5%增長,必然伴隨稅收上升、投資活躍、就業改善,但這些信號目前都不存在。
二、失業潮與地方財政危機疊加
盡管官方公布的城鎮失業率為5.2%,但青年失業率高達16.5%。多家機構認為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峻:
野村預計短期將有570萬人失業,長期可能超過1580萬人。
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可能超過GDP的100%,財政支付能力迅速下降。
出口受阻,尤其對美出口遭遇高關稅,間接出口路徑也被堵死。
三、制造業下滑與社會不安上升
多地制造企業被曝裁員頻繁、工人抗議不斷。根據美國「自由之家」數據,2024年三季度罷工事件較前一年增長27%,並伴隨薪資爭議與社會沖突。
四、外部觀察:中國或正步入長期衰退
瑞士《新蘇黎世報》駐中國記者指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引擎已顯疲態,南方工業區人去廠空。觀察家們認為,這顯示長期衰退的跡象。
趙曉評論:數字的沉默背後是事實的嘶吼。表面增長,掩蓋不了深層衰退;不正視問題,就談不上真正的改革與復蘇。 △
(轉自「雲上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