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谭(255)狐狸的报恩
《传记》
【人民报消息】唐文宗太和年间,有一个名叫姚坤的隐士,不求富贵,而经常以钓鱼来自娱自乐。他居住在洛阳万安山南面,以弹琴和饮酒为乐。他房子旁边住著一个猎人,平日里以猎捕狐兔为生,姚坤性情仁慈,经常会用钱赎下猎人抓到的动物并放生,前前后后救下了数百只小动物。
姚坤原本有一处庄园,抵押给了嵩岭的菩提寺,后来姚坤又带上钱去找僧人要赎回庄园。寺中管理庄园的僧人名叫惠沼,为人凶恶,常在僻静处挖出一口几丈深的井,往井里扔上几百斤黄精,之后找人去吃那些黄精,看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古人认为黄精是仙药,所以这和尚要这么干。)姚坤找到惠沼,惠沼便起了歹意,将姚坤灌醉后,便把他直接扔进了储藏黄精的井里,并用一面磨盘盖住了井口。
姚坤酒醒以后,却发现根本逃不出去,肚子饿了,就吃些黄精来充饥。如此过了好几天,忽然有一个人在井口喊姚坤的名字,对他说:「我是狐貍,感念您救下了我不少的子孙,所以来教您出去的方法。我是通天之狐,起初住在坟墓里,通过墓顶的洞,望著天上的银河星辰,倾慕不已,只恨自己身躯不能奋飞而起。于是便聚精会神地凝视天空,后来便忽然不知不觉飞了出去,腾云驾雾,登上银河,见到了天上的仙官。您只要能够澄净自己的精神,除去一切思虑,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玄远虚无之中,如此专心坚持,不过三旬就能自己飞出来了,即使是最小的小洞,也不能阻碍您。」
姚坤问:「你有什么根据吗?」狐貍回答:「您没听《西升经》上说:『神能飞形,亦能移山。』您要努力呀!」说完就走了。
姚坤相信了狐貍的话,按照他所说开始修炼。过了大概一月,忽然之间,便从磨盘中间的空洞中跳到了外面。之后又去找那僧人。僧人见到姚坤,大吃一惊,去看那井时却又盖得好好的,便很恭敬地问姚坤是怎么出来的?姚坤告诉他:「只是在里面吃了一个月的黄精,身体便轻便得有如神灵,能随意飞出去,孔洞也不会妨碍我。」僧人信了他的话,便找了一个弟子,用绳子把他放下去,和弟子约定一个月以后再来看他。等到了日子,到井口一看,弟子早就死了。
姚坤回到家里十几天,有一个名叫夭桃的女子找到姚坤,自称是富家千金,一时糊涂被一个少年引诱出来,如今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心甘情愿做姚坤的妻子,姚坤见她容貌姣好,对于读书写字也都很精通,于是便答应了。
后来姚坤去参加考试,带上夭桃一起进京。来到一处名叫盘豆馆的馆驿中时,夭桃忽然闷闷不乐,提笔在竹简上写下一首诗云:「铅华久御向人间,欲舍铅华更惨颜。纵有青丘今夜月,无因重照旧云鬟。」并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姚坤听了不禁有些担心。
这时,有一个人牵著一匹猎犬走进馆驿中,猎犬见到夭桃,突然怒目而视,扯断铁链,冲到台阶上来,夭桃也顿时化作了一只狐貍,跳到猎犬背上抠它眼睛,猎犬受了惊,嚎叫著跑去了外面,向著荆山一路狂奔。姚坤大惊失色,一路追出去了好几里,见猎犬倒在路边已经死了,但却不见狐貍的踪影。姚坤既惆怅又伤心,一整天都无心再往前走。
到了夜里,有一个老人带著一壶美酒来看望他,说是他的旧相识,姚坤已经和他对酌起来,却还是始终想不起是怎么认识的他。酒喝完后,老人向他长揖一礼,说道:「对您的报答也足够了,我的孙儿也没事。」说完就不见了,姚坤这才明白老人是之前的狐貍。后来狐貍就再没有来过了。——《传记》
原文:
太和中,有处士姚坤不求荣达,常以钓渔自适。居于东洛万安山南,以琴尊自怡。其侧有猎人,常以网取狐兔为业。坤性仁,恒收赎而放之,如此活者数百。坤旧有庄,质于嵩岭菩提寺,坤持其价而赎之。其知庄僧惠沼行凶,率常于閴处凿井深数丈,投以黄精数百斤,求人试服,观其变化。乃饮坤大醉,投于井中。以硙石咽其井。坤及醒,无计跃出,但饥茹黄精而已。如此数日夜,忽有人于井口召坤姓名,谓坤曰:「我狐也,感君活我子孙不少,故来教君。我狐之通天者,初穴于冢,因上窍,乃窥天汉星辰,有所慕焉。恨身不能奋飞,遂凝盼注神。忽然不觉飞出,蹑虚驾云,登天汉,见仙官而礼之。君但能澄神泯虑,注盼玄虚,如此精确,不三旬而自飞出。虽窍之至微,无所碍矣。」坤曰:「汝何据耶?」狐曰:「君不闻《西升经》云:『神能飞形,亦能移山。』君其努力。」言讫而去。坤信其说,依而行之。约一月,忽能跳出于硙孔中。遂见僧,大骇,视其井依然。僧礼坤诘其事,坤告曰:「但于中饵黄精一月,身轻如神,自能飞出,窍所不碍。」僧然之,遣弟子,以索坠下,约弟子一月后来窥。弟子如其言,月余来窥,僧已毙于井耳。坤归旬日,有女子自称夭桃,诣坤。云是富家女,误为年少诱出,失踪不可复返,愿持箕帚。坤见其妖丽冶容,至于篇什书札俱能精至,坤亦念之。后坤应制,挈夭桃入京。至盘豆馆,夭桃不乐,取笔题竹简,为诗一首曰:「铅华久御向人间,欲舍铅华更惨颜。纵有青丘今夜月,无因重照旧云鬟。」吟讽久之,坤亦矍然。忽有曹牧遣人执良犬,将献裴度。入馆,犬见夭桃,怒目掣锁,蹲步上阶,夭桃亦化为狐,跳上犬背抉其目。大惊,腾号出馆,望荆山而窜。坤大骇,逐之行数里,犬已毙,狐即不知所之。坤惆怅悲惜,尽日不能前进。及夜,有老人挈美酝诣坤,云是旧相识。既饮,坤终莫能达相识之由。老人饮罢,长揖而去,云:「报君亦足矣,吾孙亦无恙。」遂不见,坤方悟狐也,后寂无闻矣。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5/14/9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