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面對美國持續加徵關稅與供應鏈壓力,掀起「工廠價革命」,試圖在民間與外交雙線突圍。與此同時,北京與華盛頓的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在廣東佛山,出口商傅美珍本週一(4月21日)對自由亞洲電臺說,為規避美國關稅衝擊,公司本週已派員前往越南,洽談瓷器和瓷磚生產合作:「現在中國的外貿商紛紛找一些東南亞的工廠合作,訂單轉移到越南、柬埔寨。我認識很多做出口的商家現在都在向那邊探路,客戶訂單基本上已經傾斜至東南亞國家。」 中國企業尋求「去中國化」路徑 儘管川普多次公開宣稱中美「私下對話順利」,但多家美媒指出,相關溝通缺乏實質內容。彭博社分析認為,習近平遲遲未回應川普希望通話的請求,反而選擇訪問東南亞以尋求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支持,顯示出對「被迫談判」形象的警惕與迴避。 佛山陶瓷業者傅美珍表示,即便中美達成暫時協議,隨著兩國戰略對抗加劇,美國制裁政策仍可能隨時升級。因此,她的公司決定將在越南設廠,尋求當地合作夥伴。 在廣東從事外貿加工的周先生則表示,對中國超過50萬家外貿工廠而言,真正有能力赴越南設廠的仍屬少數。他告訴自由亞洲電臺:「五六年前,我的朋友們把工廠遷到越南,但那是少數,對中國龐大的製造業來說微不足道。中國人也不可能大規模到越南、印度打工。這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紅利已經逐漸消退。」 製造業寒冬蔓延 江蘇電子工廠停擺 在江蘇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張程透露:「昆山一個做電子產品的朋友說,他們的車間已停工,辦公室員工也轉為居家辦公。如果再停一個月,公司是否還能存在都不一定。江蘇省的出口比重極大,尤其是對美出口,許多台資電子企業正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北京任命李成鋼為商務部副部長兼貿易談判代表,被外界視為與華盛頓溝通的新嘗試。但有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共前駐美大使崔天凱近期曾嘗試接觸白宮,卻「未得其門而入」。 工廠直銷「去中間化」 商品真假存疑 面對關稅壁壘,中國製造業者正嘗試通過TikTok等社交平臺「曲線出海」,繞過傳統貿易渠道,直接對接美國消費者,掀起「去中間商」的「工廠價革命」。 一條在TikTok上播放量超過800萬的視頻中,一位中國服裝供應商站在倉庫前推銷牛仔褲,直言:「1.3美元一條,拿到你們國家賣20美元沒問題。」下方湧入大量美國網民留言:「怎麼買?在哪下單?」 過去一週,數百條類似視頻刷屏TikTok。供應商以英文介紹價格和產品,宣傳「工廠直供」「無中間商差價」。有賬號甚至自稱是外國知名品牌代工廠員工「私下出貨」,吸引大量關注。在中國國內運作的抖音平臺,也有類似操作,有用戶以極低價格兜售所謂國外品牌產品。 對此,跨境電商吳鳴對自由亞洲電臺表示:「無論是境外TikTok還是國內抖音,這些商品都不是正品。你說自己生產,那外國企業授權給你了嗎?你看那些標著品牌的衣服,在商店裡賣幾百上千元,他們幾十元出售,這能是真的嗎?」 持久戰升級:全球經濟重塑進行時 中美貿易戰正逐漸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對抗,轉向社會與市場的深層結構博弈。若雙方無法在外交、產業與技術標準層面找到平衡,這場持久的貿易衝突恐將持續下去,深刻重塑全球經濟格局。△(轉自自由亞洲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