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佳能中山工廠 24 年的歷史,以一紙停運公告結束。 本文從投資者角度,總結三條正在重塑資本流向的新趨勢。 一、外資撤離不是「經營問題」,而是「風險定價」 如果只是盈利下滑,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 裁員 合並生產線 降本增效 部分外遷 但佳能一步到位關閉整廠,說明問題不是利潤,而是不可控風險。 對於跨國企業,風險定價有四項: 市場風險 → 制度風險 → 地緣風險 → 供應鏈中斷風險 這四項風險一旦疊加,再大的市場也無法彌補: 匯率與政策不確定性 地緣緊張 出口管制與科技規則 供應鏈鎖定與投資安全評估 投資者看到的核心並不是「佳能虧了多少」,而是: 全球企業對中國制造的系統性風險溢價正在重新定價。 風險溢價一旦被寫入 CFO 的 Excel 模型,就是永久性變量。 二、日本企業的結構性「去中國化」——數據比情緒更說明問題 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於2023年10月20日—31日對1,908家日本海外經營企業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 1.將中國視為「最重要市場」的日本企業,佔比已從: 2019 年:25.9% 2023 年:12.3% 四年時間直接腰斬。 2.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生產基地」的日本企業,佔比也從: 2019 年:23.8% 2023 年:16.2% 同樣呈現明顯下降。 這些變化與同期的趨勢完全吻合: 日本對華貿易額自 2021 年見頂後連續兩年下滑 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新投資額下降至十年來低位 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動「供應鏈安全補貼」,鼓勵回流與外遷 換句話說: 不是一家在撤,而是一整個日本企業群體在做戰略性「去集中」調整。 這才是佳能關廠背後的「大邏輯」。 很多投資者忽略了一點: 日本是全世界最敏感、最謹慎的供應鏈國家。 日本企業撤離並不說明「他們討厭中國」, 而說明他們看到的風險指標已經觸碰閾值。 日本企業在全球制造業的特點是: 供應鏈極其精密 非常重視「制度預期」 對中斷風險零容忍 在海外投資中最重視「確定性和穩定性」 佳能關廠不是個案,而是「日本供應鏈策略升級」的一環: 關鍵生產線回日本,高勞動密集線轉東南亞,中國從「中心」變為「節點」。 資本的結論很簡單:這是結構性遷移,而非暫時調整。 三、全球制造業版圖進入「3.0 時代」:安全權重超過效率 投資者現在必須調整認知: 過去 30 年 → 全球化:效率最大化 「中國是世界工廠,不可替代。」 2010年—2019年 → 全球化:成本+區域化 越南、馬來西亞開始承接部分低端產能。 2020年—目前 → 全球化 3.0:安全與價值觀主導 美日歐供應鏈分組、分區、分層。 佳能關閉中山工廠,其背後邏輯與三星撤離惠州、松下關閉等離子工廠一樣: 安全優先 地緣評估優先 政策確定性優先 供應鏈可控性優先 資本市場看到的是: 「安全紅利」正在成為新的投資底層邏輯。 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的制造業估值溢價,就是這條邏輯的定價結果。 四、對全球資本的三條投資判斷 1. 制造業鏈條將繼續分散,不會回頭 電子、汽車、半導體、光學設備等行業都將: 上游留在盟友國家 中游多點布局 下游靠近終端市場 中國制造仍會保有優勢,但佔比將繼續下調。 2. 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模型正在從「高增長模型」轉向「穩態模型」 投資者要把中國視為: 一是已經告別高速增長 二仍是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 三是全球供應鏈不會再「一地押注」 適合投資: 內需+服務業+本地品牌+高端制造中的優勢領域。 不適合押注: 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靠外資支撐的產業。 3.東南亞與印度的制造業紅利將持續 10–20 年 這不是短期情緒,而是長期結構: 地緣政治加持 人口紅利 勞動力成本 供應鏈多元化政策 佳能的撤離只是一個信號,更多外資將在未來五年跟進。 五、一個現實但重要的判斷: 外資撤離不代表中國制造會崩潰,但代表中國制造的「全球中心地位」正在下降。這是結構性趨勢。 投資者則要看清楚: 不是哪家工廠走,而是一個時代在變 不是中日兩國關系,而是全球供應鏈新規則 不是佳能的業績,而是風險溢價如何被重寫 在全球資本的眼裡,制造業版圖重構,是未來十年最確定的趨勢之一。 誰抓住「全球化 3.0」的關鍵路徑,誰就抓住了下一個20年的增長。 (轉自「雲上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