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早有兇兆 宋徽宗亂法遭報
周曉輝
【人民報消息】「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傳遞著宋朝民族英雄岳飛忠肝義膽、壯志淩雲氣概的詩作《滿江紅》,千古傳唱,而其所言的「靖康恥」是宋朝皇帝、軍民難以磨滅的恥辱。
「靖康恥」的主角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父子倆,宋朝第八和第九個皇帝。歷史上的宋徽宗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皇帝,精通繪畫、書法、琴藝、棋藝,但卻耽於享樂,不懂治國,還任用童貫、蔡京等姦臣。
宣和七年(1125年),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分兩路派兵南下攻打宋朝。徽宗聽聞金兵入侵十分害怕,趕忙禪位給兒子,是為宋欽宗,年後為靖康。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金軍攻破都城汴京。金兵攻陷汴京前後,燒殺擄掠,姦淫婦女。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隨後宋徽宗、宋欽宗等與皇族、後宮妃嬪與貴戚、朝臣、各類工匠等一萬餘人被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變」。這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在押解途中,有不少人死去。宋代《靖康稗史七種》記載,一個月內死了近一半。雖然活下來似乎很幸運,但更為悲催的是,眾人被押解到金國後,不僅受到百般羞辱,而且命運更加悽慘,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徽宗、欽宗被金太宗貶為庶人,還被羞辱性的封為昏德侯、重昏侯。不少後宮妃嬪被送入「浣衣院」,實際就是軍妓營。
1135年,徽宗病逝。1156年,欽宗在29年後死去。《大宋宣和遺事》記載,金海陵王完顏亮叫宋欽宗賽馬球,但宋欽宗身子弱,從馬上摔了下來,隨即被亂馬鐵蹄踐踏而死。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歷史上早就有預言、異象昭示著其悲催的命運。
北宋滅亡預言早知道
宋太祖時,召道人陳摶進宮與之論道。陳摶有超強的預知功能。一天,太宗問:「朕立國以來,將來運祚如何?」陳摶答道:「宋朝以仁得天下,以義結人心,不患不久長;但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太宗再三詢問詳情,陳摶卻不再往下說。
當時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後來北宋滅亡,高宗中興,定都杭州。南宋都城被元攻占後,一批大臣帶著小皇帝逃到南方福建、廣東,建立小朝廷,但最終無力回天。「蓋將前定之數,亦非偶然也。」
邵雍與孫賣魚提前透天機
北宋名士、預言家邵雍所作的《左衽吟》一詩,也預言了宣和、靖康年間之事。詩曰:「自古禦戎無上策,惟憑仁義是中原。王師問罪固能道,天子蒙塵爭忍言。兩晉亂亡成茂草,亡君屈辱落陳編。公閭延廣何人也,始信興邦亦一言。」天子蒙塵和亡君屈辱都預示著徽宗、欽宗的命運。
另據北宋末年學者莊綽編寫的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楚州(今江蘇淮河附近)有個賣魚人姓孫,能知曉人的禍福,時人喚他「孫賣魚」。宣和末年,聽聞他的名氣的宋徽宗將他召到京師,讓他住在寶籙宮道院。
一天,徽宗去寶籙宮參拜,彼時孫賣魚懷裡揣著一塊蒸餅坐在一個小殿上。徽宗在各個大殿上過香後,來到小殿。當時徽宗跪拜時間久了,覺得有點餓。孫賣魚便拿出懷裡的蒸餅說:「可以做點心。」徽宗雖然有些驚訝,但卻沒接。孫賣魚又道:「以後連這個都不容易吃到了。」
當時沒有人明白其中的意思。靖康之難後,人們才明白過來,孫賣魚已經預見到了徽宗的命運。徽宗被押往金國後,果然是食不果腹。
詩句預言靖康恥
宣和元年(1119年)秋天,管理道教的道德院上奏院內生出來一個金色的靈芝,崇奉道教、相信祥瑞的徽宗前去觀賞,順路駕臨蔡京家。蔡京在鳴鑾堂置酒宴請徽宗,蔡京還寫了一首詩,贊美金色靈芝是祥瑞,宋徽宗是一代聖君。徽宗即席賜和曰:「道德方今喜迭興,萬邦從化本天成。定知金帝來為主,不待春風便發生。」
這是一首讖詩,預示金國會滅掉北宋,金國皇帝會成為宋徽宗的主人。其後女真族滅了遼國,抵達中原地區,建立了金國,並在宣和七年(1125年)攻打宋朝,沒有等到春天,而是在第二年冬天就滅了北宋,徽宗和欽宗等被虜北上,應了讖詩。
也是在宣和七年,在寶籙宮瑤仙殿左邊大門上,不知何人寫下了四句神祕的詩句:「家中木蛙盡,南方火不明。吉人歸塞漠,亙木又摧傾。」當時沒有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靖康之變後,人們方知「家中木」說的是宋朝,「蛀盡」意味著大宋要完。「南方火不明」,北宋國運在五行中屬於「火德」,火不明就是北宋國運衰敗之意。「吉人歸塞漠」中的吉人,組合在一起就是「佶」,暗指徽宗趙佶會被俘虜到北方的沙漠受苦。「亙木又摧傾」中的亙木二字,組合起來是「桓」字,指欽宗趙桓,這句是說欽宗會死在北方。後來皆應驗。
異象透兇兆
宣和元年(1119年)出現了幾樁異事。當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徽宗朝見景靈宮時,見神宗皇帝的像上有淚,而且守廟官吏常能聽見廟內有哭聲。
還有一天,在神宗廟室便殿,有地磚出現血跡,掃了擦了又出,如此持續了數日才停止。當時蔡京等佞臣得寵,出了這樣的異事,官吏都不敢上報。
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金人滅遼。八月,汴京東門外有一個賣菜的農夫突然來到皇城的宣德門下,並呈迷罔之狀,將菜擔拋下,向城門緝手而言道:「太祖皇帝、神宗皇帝差使我前來。八郎(指徽宗)驕奢喪國,需要盡快改正也!不然,後悔也來不及了!」捕快很快將他下到開封府獄。過了一個晚上,農夫才蘇醒過來,卻不知自己做了甚麼。
欽宗即位後的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六,是立春日。中國人重農時,通常在立春之日迎接春天的到來,並祈禱新的一年農事順利,這是舉國上下的大事。這一天,無論是宮廷或民間,都會舉行「打春牛」的活動。打的「牛」是用泥做成的春牛。明末張岱《夜航船》中提到:「今於立春日前迎春,設太歲土牛像,以送寒氣。」
此前太史局造土牛,安置於迎春殿。到了立春這天,太常寺備樂準備迎接土牛,不料用鞭子一打土牛就碎了,這可不是好兆頭。而就在立春前一晚,即初五日夜,守殿的兵卒聽見殿中哭聲甚哀,又聽到擊撲之聲,過了更時方止。早上查看,發現勾芒神(註:春神)面有淚痕滴瀝,襟袖上還是濕的,其牛首墮於地上,尚有刀斧痕可驗。兵卒稟告有司,於是祕密進行了修補。
徽宗亂法遭報應
為何宋徽宗父子要遭受如此厄運?僅僅是因為任用姦臣、遠離忠臣,治國無能嗎?可是當時的宋朝國力與其他王朝末日相比並不算弱,經濟繁華,對西夏的軍事行動也取得了重大勝利,何以面對金國的進攻時出現如此大反轉?更值得深思的是,北宋滅亡發生在徽宗宣和元年以後,這期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還有歷史上那些治國無能的平庸之君的下場,也沒有一個這般悽慘。
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囚禁中的徽宗也在思索,他認為「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但卻沒意識到這是自己種下的因,即是迫害佛法、褻瀆佛道神的報應。
史載,徽宗在位初期,也是崇佛的,後因為崇信道士林靈素,開始推崇道教,輕視佛教,不僅大興土木建造道觀,還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這個稱號透露出的狂妄,是對道家神仙的褻瀆。而他還聽林靈素之言,寵道滅佛。
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徽宗下「革佛詔」,詔曰:「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即改佛號為「大覺金仙」,信佛的人稱為「仙人、大士」,僧人稱「德士」,要改穿道士服,要稱姓氏;還將寺院改為道觀,改稱女冠為「女道士」,稱女尼為「女德士」。
宣和六年(1124年),林靈素對徽宗說,道教和儒教道理相同,只有佛教徒,剃去頭髮就不認君主和親人,換了僧衣就想逃避租稅,不忠不孝,不是我中國之人,是西方胡鬼。佛教最為害道,要糾正其謬誤,應將佛寺改為道觀,把釋迦改稱為天尊,菩薩改稱為大士,羅漢改稱為尊者,和尚改稱為德士,讓他們頂冠執簡(註:簡是道教的一種禮器)。
宋徽宗依照林靈素的建議推行,天下的僧人都被迫改成道士,不從的則被拘捕。一些僧人還被活活打死。這引起天下一片嘩然,許多僧人表示不滿。
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都遭到了惡報。無疑,徽宗之舉是將佛教與道教混雜,實則是在亂法,因為修煉都講不二法門,將兩種修煉法門混在一起,實質就是在變相毀佛,甚至毀滅道教。這樣的舉動與「三武一宗」的暴力滅佛相比,真正是在將佛法的內涵毀掉,更為惡劣。對此,宋徽宗父子怎能不承受果報?
參考資料:《大宋宣和遺事》
《雞肋編》
《宋稗類鈔》
《宋史》
文章轉自大紀元網站△
文章網址: https://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20/9307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