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PI连续27月下跌 通缩阴霾挥之不去
【人民报消息】中共周四(9日)公布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3%,PPI是连续27个月下跌,引发通货紧缩的疑虑。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微幅回升,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
12月份,全国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3%,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统计局归因于受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传导等因素所影响。
汪浩:中国通缩源于供过于求
国际问题专家汪浩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当前的通缩现象源于结构性供过于求,反映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问题。从房地产到电动车,各行业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这是结构性问题,有长期恶化的趋势。
「习近平不懂经济,只关注降低物价,但忽视企业获利的重要性。随著产品价格下降,企业难以盈利,越赔越多。最终被迫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百姓失去工作,物价再便宜也无用,」汪浩认为,这种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结构只考虑共产党的利益,而非一般老百姓需求,导致经济运行长期供需不平衡。
彭博解读,中国的消费者通胀进一步减弱接近零,已连续4个月放缓,这对政府试图通过经济刺激措施消除通缩,并提振需求的努力来说是一个挫折。北京的担忧在于,持续的价格下跌周期可能长期抑制家庭支出,严重损害企业营收,进而阻碍投资,并导致进一步的工资削减和裁员。
CNBC指出,持续接近零的消费者通胀率表明,中共仍在努力应对疲弱的国内需求,这引发了通缩的阴影。尽管北京自去年9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包括降低利率、支持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以及增加银行贷款,但消费仍未能明显回升。
赖荣伟:中共美化数据后仍显示通缩恶化
TIA台湾励志协会执行长赖荣伟对本台表示,中国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受到广泛质疑,PPI数据被认为美化过,依然是负成长,显示实际通缩问题的严重性,这种结构性问题在2020年疫情爆发前已有迹象,疫情后进一步恶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经济支柱相互影响,经济问题并非短期内可改善,即便官方数据显示改善,造假的可能性也很大。他说:「从投资角度看,全球对中国的投资虽未完全脱钩,但实际上正在减少,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下降。」
《华尔街日报》:高善文惹怒习近平遭禁言
中国经济下行,境内经济学家解读数据高度敏感。12月时,中国经济学者高善文和付鹏,两人发表的言论与主流的「唱响经济光明论」相违背,两人的微信及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帐号都遭到封锁。
近日《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揭露,习近平下令对国有券商国投证券(SDIC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展开调查。高善文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一家中国智库举办的论坛中,质疑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可靠性。高善文说:「我自己的猜测是过去两到三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数字平均可能在2%左右,尽管官方数字接近5%。」
「习近平要求『数据姓党』,党要有什么数据,就要做出什么数据来,」汪浩表示,从实证数据和生活状况来看,中国的消费、基建投资等均处于低增长,所有的细项数据都欠佳,硬要叠加支撑高增长率的数据。若要凑足官方预期的增长数字,只能依靠数据造假。
中国GDP预测5%「隐形红线」
经济观察网报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经济预测。「2025年中国的GDP增速初步预计在4.8%左右,但是如果各项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量政策措施能够有效落地,并且产生成效,2025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翠红研究员表示。
「2025年中国要达到4.8%和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过于乐观?」赖荣伟表示,中共官方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令人存疑,更多像是一种「信心喊话」。而且他们似乎不敢把目标调低到4%以下,更不敢接近3%,而「5%」的增长率从2020 年以来,更像是一条被揣摩出来的红线。
信贷评级机构穆迪去年12月将2025年中国GDP增长预测从4%上调至4.2%,较乐观的高盛去年10月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从4.3%,上调至4.7%,都未达5%。△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0/8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