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公報缺乏執行細節 經濟困境難解
2024年7月1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本週四落下帷幕。專家分析會議公報認爲,中國發展進入「原地踏步」,而地方債務沈重、內需不振等問題仍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二十屆三中全會)本週四(7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中共黨魁習近平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作爲中共慣例,歷屆三中全會均會爲接下來五至十年的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在本屆三中全會前,外界寄希望於中共聚焦稅改等真正惠及民生的議題。
不過,從本屆三中全會的結果來看,路透社報導指,中共只是重申了宏偉的政策目標,包括實現工業現代化、擴大內需、抑制債務和房地產行業風險,但並未提供具體的實施細節。
旅美經濟學者程曉農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亦表示,海內外對此次三中全會的期望過高,此次公報是新舊口號的組合,政策屬於「原地踏步」。
「中國國內和西方有一個相同的誤解,就是他們有一個關於中共是強大政權的誤解,所以他們認爲所有問題只要中共下決心就一定能解決。」他說:「假如中共心裏很清楚那些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那它會怎麼做?那就不解決了,也不說了,也不承諾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硬要認爲中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那本來就是個錯誤。」
在中共黨媒對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報導中可以看出,北京希望改善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和收入分配制度,並引入土地、稅收、金融體系改革,然而這些承諾早在過去十年的其它中共官方文件中就已經提出。
新華社週四發布的本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會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並要求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週年時,完成此次會議提出的改革任務。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結果顯示,中共政策制定和經濟增長模式將延續,而非發生如刺激內需促增長的轉變,全球市場對此次會議反應冷淡。有分析人士透露,初步公報中很少有樂觀解讀的餘地。
在這份全會公報中,「改革」一詞出現了五十餘次。程曉農說,改革的最低限度是「除舊佈新」,而中國現在連國家安全都在改革的框架下,改革變成了空洞的字眼。
路透社指,週四的公報重申了擴大內需,但未提供執行細節,目前也仍不清楚北京打算如何在推行生產導向型政策的同時,又刺激消費需求,但公報再次強調了中共對「新質生產力」的追求。公報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公報中值得關注的是,與以往強調市場經濟發揮決定性作用不同,此次會議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不過,這承諾能重新贏得民衆和投資者信心嗎?
旅美前上海民營企業家胡力任告訴本臺,民營企業家、投資者這些羣體無法樂觀解讀此次三中全會釋放的訊號。因爲在公報中,「民營經濟」字眼沒有出現過一次。他說,此次會議結果昭示著中國朝著集權化、軍事化、朝鮮化方向發展。
「我感覺三中全會的公報(顯示政策)整體收緊了。在整個公報內容當中,幾乎很少提起國際化。提到了『一帶一路』,也是忽略帶過了。現在習近平非常明白,國際化這條路已經死了。」他說:「連共產黨自己都不看好自己的經濟,未來的五到十年,主要依靠『內卷』。將來的經濟可能會從市場經濟走向計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