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再遇尷尬 耶倫訪華會晤清單現異常
2024年4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黨魁習近平和拜登2日通話後,美國財政部公布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日程。根據財政部發布的行程安排,耶倫於4日至9日訪華,先停留廣州會晤一些經濟專家、美國商會代表及中共副總理何立峰,5日後飛抵北京見總理李強、北京市市長殷勇、財政部長藍佛安,以及前副總理劉鶴、央行行長潘功勝等。但這份清單上有兩大異常現象,反映出中共極權體制之下,美中關係如同風雨中的小舟飄泊不定。
耶倫會見清單的兩大異常
據大紀元報導,耶倫這次會談名單有兩大異常之處。一是在4月2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的行程安排中,沒有提及4月7日耶倫將與總理李強會晤,但3日做了修改,加進李強。去年7月耶倫訪華,先見李強,後見何立峰,今年安排相反。
這可能反應出李強最近一段時間的尷尬處境,大紀元之前報導指出,黨魁習近平因李強對國務院的掌控不力感到憤怒,讓李強寫檢討,二會取消總理記者會、取消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總理座談會,都與李強失寵有關。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表示,現在習近平過度集權,就算是貴為總理的李強,要見誰不見誰,可能還要跟習近平打個照面。
葉耀元認為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一開始李強想見習近平不給見,後來可能習近平鬆口了,他才有辦法把行程安插在裡面;另一種是李強可能本身行程沒辦法去會面耶倫,後來行程騰出來了。
「主動權掌握在習近平手上的可能性還是高的,畢竟現在政治局常委,誰可以繼續待下去,誰哪天待在家裡,也是習近平說了算。」
葉耀元表示,李強可能還想透過跟耶倫會面,討論出雙方經濟合作的可能性,解決目前中國經濟的僵局。但問題是習近平不是很務實,還有皇帝夢。
另外一個異常之處是,去年3月已經退休的前副總理劉鶴,又出現在美方公布的名單中。去年3月何立峰接棒劉鶴,成為掌管財經事務方面的副總理和「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去年4月劉鶴的中央財辦主任一職也由何立峰接任。
美國現任官員見中共退休高官非常罕見。去年7月耶倫會見了劉鶴時,官媒沒有報導,《環球時報》的最初報導中給出劉鶴的身份是「前副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被外媒理解為劉仍任「中財辦主任」後,修改為「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
《南華早報》去年6月報導,劉鶴在卸下所有職務後,仍參加中共政府有關經濟事務的內部會議,中共領導層定期就重要的金融和經濟事務諮詢劉鶴,他被要求就國內經濟政策以及如何在貿易和經濟問題上與美國打交道等關鍵問題提供意見,比如要哪些領域與美國合作,哪些領域反擊,劉鶴的知識和經驗極有價值。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對大紀元表示,劉鶴是北京官僚體系中非常罕見的真正的技術官僚,而且能得到習近平的信任,同時也跟歐美進行協商談判中,能讓對方聽得懂、也聽得懂對方說話的極少人選,無論他的表述方式,還是他對市場經濟的認同跟理解,都得到西方的廣泛認可。
「他是唯一能兼容這三方面的。」他說。
「現在要進行中美談判,要妥協跟重新思考的話,劉鶴是不二人選,其他官員對歐美的接觸都是用中國(中共)特色社會主義的模式去談判,可能讓對方都無法適應。所以劉鶴見耶倫,最終的動機是希望能夠跟耶倫達成一定的協議。」
李強、劉鶴的另一面
在耶倫訪華前夕,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表示,在中國期間,耶倫將包括就不公平貿易行為向中共官員施壓,並強調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後果。
耶倫還表示,美國不排除對中國徵收關稅或設置其它貿易壁壘,以保護太陽能、電動車等產業免受中國廉價商品傾銷衝擊。
在5日舉行的美國商會活動中耶倫說,「產能過剩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擔憂——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不是反華政策」,她說,「如果中國(中共)不調整政策,全球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亂,這是我們為減輕風險而做出的努力。」
同時西方媒體也聚焦於中共「新質生產力」模式對世界帶來的廣泛影響。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Economist)指出,中共排除大規模刺激措施而押注「新質生產力」,根本上是錯誤的,它忽視了消費者,希望國家主導加速推進先進位造業,終將讓人民失望、並激怒全球其它國家。
榮鼎分析師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撰文分析說,經過二十多年強勁投資拉動型增長之後,中國現在需要消費拉動型增長,然而在過去的兩年裡,情況卻恰恰相反。中共當局拒絕向市場化方向轉型,不把經濟增長紅利與人民分享,而是選擇所謂「新質生產力」、推動出口增長以及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必遭世界反擊。
作為總理的李強,他剛好是這種經濟計劃的執行者,李強在二會中將習的「新質生產力」寫進報告,並大力清除前任李克強的「放服管」的影響,忠實執行黨魁的經濟計劃。
對外展示出「市場派」形象的劉鶴,他同時也強調「黨的領導是改革的核心」,他的基本主張是,既重視市場經濟,又強調黨對經濟改革的領導。
在去年達沃斯論壇上劉鶴稱,「現在有人說中國要搞計劃經濟,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人民是不會走這條路的。」這被外媒評論為「每句話都是謊言」。
分析人士認為,對劉鶴來說,安撫外界、軟化習近平的強硬形象,掛羊頭賣狗肉,劉鶴和習近平的分歧不存在,只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而已。
葉耀元表示,中共派出比較支持經濟改革的中委、常委去跟耶倫見面,看起來好像要朝向發展的態度,但態度會變成行為可能性不高。從美國跟其他國外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他們看的不是跟誰見面,而是見完面後討論出什麼結果,沒有結果就沒有意義。
「劉鶴有經濟改革的形象,是不是代表中國又要走向開放的制度?有沒有實質可以雙邊合作的可能性?中國的市場是不是有改變的可能?如果以上都不會發生的話,其實這個接觸無意義。」
葉耀元表示,大家都在商言商,所以光跟誰見面這件事情,只是有象徵意義。大企業家或大投資家,不會因為象徵就把錢砸進去,這就太有風險了。習近平去年在上海說要招收外資,講歸講,外資不來就是不來,因為你的制度沒有改變。
「所以不管是劉鶴,還是李強去跟耶倫見面,見面歸見面,討論歸討論,但有沒有討論出實質的結果,才是外面人要看的東西。」
葉耀元表示,不太能騙到外國人,騙不騙得了國內的韭菜?有可能。真的是要看習近平願不願意在經濟上面去做實質上的改革,目前看起來這個可能性是不大。
戲還得接著演
耶倫被認為是美中接觸中的溫和派,致力於建立美中經濟與金融的溝通渠道。
與去年強烈的反美氛圍不同,今年中共《環球時報》等媒體開始大張旗鼓報導耶倫廣州行,她第一餐吃了什麼?點了哪些菜?她是用筷子吃飯,筷子用得還不錯等。
有微博網友評論說,這些細節真是久違了,其實這是媒體在「過去」報導外國領導人的常見方式,但是最近幾年很罕見,尤其是美國官員。耶倫上次訪華時,和幾位中國女性經濟學家、企業家吃飯,在網上引發了不大不小的「人肉」。
葉耀元表示,如果美國能改變中國,早就改變了中國,不會是透過幾場會面就可以改變中國。前幾天拜習的線上會議也表達了很明顯的態度,美中兩國各說各話,兩邊根本就沒有共識。耶倫去訪問中國,大概也不會達成什麼共識。
「可是這樣的行為還是有一個好處,就是全世界都看到,美國跟中國願意繼續溝通,暫時完全脫鉤的冷戰不會開展,對全世界有定心丸的效果,不會全球市場明天就崩盤了,至少還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所以他們這套戲還得演。」
葉耀元表示,光見面沒有改變,並不會讓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更有信心。所以這就是象徵性的東西,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去轉變中國經濟的困境。
葉耀元表示,當然如果明年變成川普(川普)上台的話,事情就不知道怎麼走。因為川普不相信用談的方式可以談出什麼結果,整個外交體系當然會產生變化,尤其這些全部都換一票人,鷹派的態度可能更強硬,所以對北京的施壓可能會更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