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美調查中國造船業不公平行爲 貿易爭端或進一步升級
 
2024年4月2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上週宣布對中國造船、物流和海運業啓動不公平貿易調查。請願啓動調查的團體指出,在中共政府強力扶植和策略性擴張下,中國造船業擾亂了全球航運業秩序也傷害美國工人權益。隨著調查的展開,美中貿易爭端是否將進入新一輪摩擦? 中國成爲最大造船國 美軍方:將爲中共軍方在戰時取得優勢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4月17日接受五家勞團請願,就中國造船、物流和海運業尋求國際主導地位而實施的不公平貿易行爲啓動301條款調查。如果請願申訴成功,請願團體建議對每艘在美國港口停靠的中國製船舶收費,作爲提升美國相關產能和需求的資金。 美國前代理副貿易代表、現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所長科特勒(Wendy Cutler)在本週二的座談會上表示:「中國航運市場佔全球50%以上,相比美國則不到1%。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爲20多年來,中國企業一直受益於政府直接和間接的大力支持。但中國不僅只是造船,還通過「日誌/Logging」物流平臺擴大了其在港口物流領域的影響力。目前,全球有20多個主要港口正在進行擴建,通過這個平臺,中國能獲得商業港口貨物和船舶流動的數據。」 協助勞團向美國政府請願的Schagrin Associates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德雷克(Elizabeth Drake)表示,光是2010-2018年間,中國造船業接受政府補貼的金額就高達1320億美元。此外,作爲中國海上絲路計畫的一部分,全球許多港口也被裝上能讓中國取得港務數據的物流平臺,而這還不包括他們預估全球六成以上的主要港口受中國掌控或資金贊助。 德雷克說:「這使中國(中共)有能力擾亂全球供應鏈,同時歧視美國製、美國籍或任何與中國地緣政治目標相違背的船舶。中共當局曾剝奪巴西淡水河谷礦業公司的停泊權,但這些安全疑慮卻在他們把船隻賣給中國航運公司後通通消失。」 政府的強力扶植和策略性擴張讓中國成爲海上霸權。對美國來說,不僅攸關商業貿易利益,更涉及國家和區域安全。 退役美國海軍少將麥克德維特(Michael McDevitt)表示,中國早在1982年就把造船視爲戰略產業,併成立中國船舶集團。歷時40多年的發展,雖然其技術和戰船品質依舊屈居於美國,但就數量來說,中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和海岸警衛隊,還有世界第一大的商船戰隊:「商業航運對於中國南海島嶼基地的日常補給也至關重要。中國商船隊至少25年來一直被軍隊訓練,用來支援有限作戰。」 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要透過綠能轉型重建美國工業,不過,專家指出美國造船、海運等產業式微是冷戰以來就存在的問題。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研究員卡斯金(Jonathan Kaskin)援引1988年政府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不斷消逝的商業市場,將繼續導致相關產業的衰退。僅靠政府的海軍和少數造船廠的工作,不足以維持多元化的造船和維修產業,應對戰爭或國家緊急狀態時需要動員的供應需求。」 卡斯金認爲美國政府必須支持相關商業發展才能與中共競爭。對此,美國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專家格拉博(Colin Grabow)表示,即便中共不對造船業進行補貼,美國自上世紀以來的貿易保護政策和政府提供造船契約的商業模式,導致美國的造船業失去競爭力。舉例來說,美國建造遠洋商船的成本比其他國家至少高出300%,這相比中共的造船補貼拉低成本13%-20%來說相形見絀。他認爲,美國必須靠規模化經濟和專業化分工,才能提高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4月17日發布的白宮新聞稿指出,拜登總統相信徹底清查中共政府如何以罕見的積極方式介入這些產業至關重要,接下來針對這些破壞全球商船市場、傷害美國工人和航運商的做法提出反制同等重要。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中國造船、物流和海運業啓動不公平貿易調查後,本週一起開始徵集各界回應,預計5月底召開聽證會,並在4-6個月內公布初步裁決結果。隨後,還會有另一輪反饋,並與中共政府協商,總計需要大約一年的時間完成最後裁決。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10,33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長沙正午變黑夜 再現末日大片場景!廣東閃電擊倒黨旗 又一凶兆指向中共
長沙正午變黑夜 再現末日大片場景!廣東閃電擊倒黨旗 又一凶兆指向中共
中國三個月內46萬家餐飲店消失;中共斂財新招!重慶換「智能」燃氣表,
中國三個月內46萬家餐飲店消失;中共斂財新招!重慶換「智能」燃氣表,
「遙遙領先」出大事了! 華為問界M7碰撞爆燃 車門打不開  悲劇了!
「遙遙領先」出大事了! 華為問界M7碰撞爆燃 車門打不開 悲劇了!
強大龍捲風襲擊廣州 場景宛如世界末日!超大冰雹大於拳頭!
強大龍捲風襲擊廣州 場景宛如世界末日!超大冰雹大於拳頭!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