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中共新戰略美構建「小多邊」聯防體系(多圖)
亓樂義--軍事評論員
2024年4月19日發表
美國總統拜登於 2024 年 4 月 11 日在華盛頓特區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和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左)舉行三邊會議。(Photo by 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歷史會記住美東時間4月10日和11日。美日首腦峰會達成雙方《安保條約》最重要的升級;美日菲首次三邊峰會為形成一個「小多邊」的聯防體系打下基礎。由此,美國島鏈戰略出現新的面貌,為遏制中共脅迫性擴張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增強美日聯合作戰體制
應該說,這次美日峰會的成果,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2023年1月訪美,與拜登(Joseph Biden)總統在白宮會談時已做好鋪墊。當時,雙方就同盟關係提升到新階段達成一致,目的是美日作戰體系合為一體,共同提高遏制力,或說共同強化「一體化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能力。這是美國《國防戰略》的核心概念,需要盟友之間加強各自能力的同時,協力增進集體力量。
不論從實力和現實上說,日本是美國「一體化威懾」戰略第一個向外推廣與協作的國家,其內容比原有的美日安保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日本做好相應準備,岸田政府2022年底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安全保障文件,首次提出擁有以自衛為目的、摧毀他國疆域內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承諾將防衛預算提升至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與北約(NATO)成員國相當。
有了這些基礎,這次美日峰會的重點是增強雙方的聯合作戰體制,即調整日本自衛隊和駐日美軍的指揮與控制機制。《共同社》稱,2024年度末,一個統一指揮陸海空三個自衛隊,以及太空和網路等安全保障新領域在內的「統合作戰司令部」將正式啟動。為配合此一轉變,美方將強化駐日美軍司令部體制,包括提高駐日美軍司令的級別從中將升格為上將。
目前駐日美軍指揮以及與自衛隊的協調由美國夏威夷的印太司令部負責,美方考慮把制定聯合訓練計畫的功能、作戰部隊的部分指揮權賦予駐日美軍司令部,並明確美日雙方對等官員方案。為了使日本擁有「戰斧」巡航導彈作為反擊能力,美國將在訓練方面提供合作。除高超音速武器對策之外,在防衛武器裝備的聯合開發方面,也敦促包括民間企業在內、日本防衛省與美國國防部進行磋商
隨著日本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美日強化新的聯合作戰體制刻不容緩。雙方同意就指揮和控制框架的調整達成一致,盡快增強快速反應能力,以及提升美日同盟的信息收集與警戒監視能力。調整的詳細內容,預計最快5月底決定。
日本擔負更多防衛責任
另外,拜登總統在聯合聲明中重申,美國毫不動搖地依照條約第五條保衛日本,並使用全方位能力,包括核武能力。這種聲明第一次出現。岸田首相也重申日本毫不動搖地從根本上加強自身防衛能力和作用。由此,日本將擔負更多更廣泛的防衛責任,一舉擺脫「專守防衛」的原則。
《解放軍報》接連幾天發表文章,對美日安保轉向提出高度警惕。共軍一位退役將領指出,《美日安保條約》出現重大升級,將帶來3個影響。一、日本自衛隊藉此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協調三軍聯合作戰或行動,並與駐日美軍司令部對接。美軍印太司令部還建議,組建一支美日聯合特遣部隊。
二、將完善駐日美軍和日本自衛隊的指揮體系。駐日美軍有5.4萬人,比駐韓美軍2.85萬人多近一倍。韓國軍隊由駐韓美軍統一指揮,作戰行動效率高,而駐日美軍與日本自衛隊之間沒有常態化指揮關係。雙方經由這次安保條約的升級,很有可能設立常態化的聯合指揮部,兩者合一,起到1+1>2的效果。
三、美軍主力逐漸撤到更安全的第二和第三島鏈,日本自衛隊積極主動取代駐第一島鏈美軍,站在反制中共國的第一線,扮演主要角色。比如,日本自衛隊正在琉球群島擴大駐防,建設諸多可攻擊中國大陸的戰斧巡航導彈陣地,組建類似海軍陸戰隊的機動水警團。一旦臺灣有事,日本先於美軍出動,甚至獨自與中共國打代理人戰爭。
這裡需要說明,本文沒有特別區分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是因為美國把島鏈看成一個整體。美國的「一體化威懾」戰略有5個層面,在全球戰區一體化方面,強調打破美國各戰區的地理界限,加強作戰力量動態部署和一體運用,達到全球一體化作戰的威懾效應。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同屬一個戰區,更有理由和條件整合為一,但分工有別。
美日菲「小多邊」聯防
拜登總統、岸田首相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的首次三國首腦會談,是美國島鏈戰略升級並促成三邊聯防的一大亮點。馬科斯2023年2月訪問日本已埋下伏筆。當時菲律賓陸軍司令布勞納(Romeo Brawner)宣稱,隨著中共在南海的行動愈發強硬,菲律賓軍方已將任務重點從國內安全轉向領土防禦,即從打擊國內叛亂分子和共黨分子轉到應對外敵。菲律賓的防務轉型,說明美日菲三邊聯防共同應對中共威脅,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刻都來得緊迫。
冷戰時期,乃至於今日。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國以雙邊為主,有5個同盟國:美國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沒有建立像北約一樣的多邊安全體系。為應對中共的威脅,美國開始組建「小多邊」的安全體系。美日菲三邊聯防正在為美國的島鏈戰略重新塑造新的面貌。跡象顯示,菲律賓與日本即將簽署《互惠准入協定》(RAA),允許兩國部隊在對方國家進行訓練和演習。美日菲三國也一致同意擴大自衛隊與美菲兩軍的海上聯合訓練。
「小多邊」的聯防體系打破傳統的雙邊和多邊模式,擴大並深化美國與盟國間的安全架構。《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去年6月報導稱,「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是美國期待以小型國家集團的方式,解決共同的安全問題。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日本項目主席沃德(Robert Ward)受訪時說,隨著華盛頓加倍重視地區聯盟和夥伴關係,向小型國際集團的轉變越來越明顯。這些團體通常有特定的戰略目標,有時還包括重疊的國防、地緣經濟和經濟安全等因素,「它們提供的戰略靈活性往往高於規模更大、更正規的組織」。
除此,「小多邊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在這些國家之間建立信任,從而進一步加強地緣政治觀點不同的國家能夠開展合作。當美國的盟友和合作夥伴能夠協調合作時,華盛頓可以減輕一些負擔,同時確保「小多邊」成員之間不會相互矛盾。
堵住巴士海峽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高級研究員威爾金斯(Thomas Wilkins)指出,這些舉動是美國特意設計的一部分,目的是將其盟友,有時是合作夥伴「網路化」,組成一個共同陣線,遏制挑戰,以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願景。
他表示,華盛頓最初在該地區建立雙邊聯盟體系時,放棄建立「亞洲北約」的選擇。如今以網路化的方式整合盟友與合作夥伴,是為了適應該地區出現新的形勢,特別是在地區力量平衡向中共國傾斜的情況下,而採取的相應做法。
美國陸軍新型「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發射裝置4月初運抵菲律賓北部用於美菲演習,首次出現印太地區並部署在第一島鏈。(U.S.Indo-Pacific Command@INDOPACOM/RFA) |
報導指出,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2011年提出的「轉向亞洲」(Asia pivot)戰略,也就是美國的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共的挑戰加劇所引發的。分析人士認為,華盛頓接受這種「小多邊」的新型合作,是承認該地區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和複雜性,因此不太可能在印太地區形成類似北約的多邊安全體系。
眼下已經看到美日菲三邊聯防所帶來的初期效應。美國網站《海軍新聞》(Naval News)4月15日報導,美國陸軍新型「堤豐」(Typhon)中程導彈系統發射裝置4月初運抵菲律賓北部,參加美菲地面部隊「盾牌」2024(Salaknib)雙邊演習,這是該系統首次出現印太地區並部署在第一島鏈,快於外界預期。
「堤豐」系統搭載美軍「標準6」(SM-6)型防空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火力覆蓋整個呂宋海峽,還能打擊中國海岸以及軍隊在南海的多個基地,目的是強化菲律賓的海上防禦能力,加強美菲聯盟的相互操作性和戰備狀態。如果該系統完成常態化部署,將堵住中共海軍通過巴士海峽前出西太平洋的通道,並對軍隊在南海活動造成極大牽制。
封堵沖繩與宮古間通道
在東海方面,3月底日本防衛省在沖繩本島成立首個地對艦導彈連隊,配備「12式陸基反艦導彈」,並聯合已部署在宮古島的導彈部隊,監視中共艦船頻繁通過沖繩與宮古之間的海峽。12式反艦導彈射程200公里,日本將從2025年度起,部署能用於攻擊敵方疆域內延長射程的12式改良型導彈。如此一來,中共海軍穿越沖繩與宮古之間的海峽前出西太平洋的通道也被日方封堵。
可以說,美日菲三國形成的「小多邊」聯防體系,對中共起到明顯的抵近威懾作用。這也有利於把中共海軍限制在第一島鏈和南海海區的半封閉海域之內,而無法兼顧在外線的海上戰略通道,這對中國的安全形勢影響極大。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