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出了個習近平,是福還是禍?
 
陳破空
 
2023年9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習近平早幾年就被中國網民封爲「總加速師」,現在看來,這一封號乃實至名歸。當習近平強行跨入第三個任期之後,中國經濟加速滑坡,地方財政加速惡化,房地產加速爆雷,外資外企加速撤離,對外關係加速惡化,民衆財富加速縮水,社會戾氣加速累積…… 但習近平還在加速撒錢(中國網民所說的大撒幣),這回在南非,爲了「給金磚峯會指明方向」,他又大手筆撒下140億美元:其中,40億用作「全球合作和南南發展基金」;100億用作落實習近平自己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他還爲此撂下大話:「不讓任何一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掉隊。」儼然要包辦各國的發展。 轉頭,針對中國人民,卻在中共內部會議上放話:「不學西方福利主義養懶人。」以此爲藉口,斷然拒絕給陷入疫情困境的中國人民發錢補貼。同一時期,包括美國、日本、臺灣、歐洲各國在內的民主國家都給國民發放現金賑濟。非但如此,習近平頑固推行極端清零、極端封城,讓中國人民經受三年浩劫的同時,直接製造了中國經濟災難,造成如今難以挽回的敗局,爛攤子。 中國出了個習近平,這對中國、中共和中國人民而言,是福還是禍?大多數人或以爲,答案很簡單:是禍!少數遭洗腦者可能回答:是福!甚至以爲「習近平在反腐」云云。其實,答案或沒那麼簡單。古人早就有智慧的辯證總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對中共而言,改革開放是一箇中間狀態,介於極端專制和民主憲政之間的中間狀態,其中,不僅有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還有集體領導制和領導人任期制,具有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的雙重設計。高層默認派系共治,達到一定程度的權力平衡。 但習近平復闢,廢除領導人任期制、復辟領導人終身制;廢棄集體領導制、復辟個人獨裁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名存實亡,市場經濟遭到拆毀,重回計劃經濟和黨管經濟。讓中共重置於極端專制狀態、個人專斷之下。 如果說,上述那個中間狀態,即改革開放,曾經讓中國共產黨相對穩定下來,如當今的越南共產黨那般;那麼,可以說,習近平的極端專制復辟,必使中共再次處於高危狀態,隨時可能發生崩塌式、毀滅狀的事變,即,習近平每每口稱的「灰犀牛」、「黑天鵝」、「風高浪急」、「驚濤駭浪」,等等。即便習政權竭盡全力維持局面,做到表面上不出大事,但它所付出的成本勢必極度高昂,非十倍、百倍的劇增所能估量。 習時代,財富產出大規模減少的同時,維穩成本卻大規模增加,這已經是眼見的現實。這一減一增,足以耗光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國家和社會財富,根本動搖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必然地,也將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說到這裏,道理漸明:習近平當政,對中共而言,並非福音,而是禍大於福。那麼,習近平當政,對中國人民而言,是否不利?表面上看來如此。從短期看,中國人民正遭受大苦大難,工廠倒閉,失業加劇,不要說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就連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一畢業就失業。年輕人中,啃老族比比皆是。以至於,在公佈了今年六月年輕人失業率攀升至21.3%之後,習當局就拒不再公佈年輕人失業率,到此爲止。即便對中產階級而言,房地產貶值,家庭財富縮水,荷包吃緊,也不敢再放手消費。而對端鐵飯碗的公務員階層,也面臨一波接一波的減薪潮、解聘潮…… 然而,往長遠看,往深層看,變數正埋於此。習近平不僅把他的個人私利和權欲置於國家、民族和人民之上,也把他的個人私利和權欲置於共產黨之上,正嚴重危害他們念茲在茲的「黨的利益」。如果中共、尤其中共高層,無法阻擋習近平的折騰,那麼,他的折騰、加速折騰,反而可能是搞垮這個黨的動力。儘管,習近平復闢和折騰的主觀意圖,並非要搞垮共產黨,但他復辟和折騰的客觀效果,卻很可能如此。 如果他真能搞垮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專制大黨,即便中國陷入暫時的動盪,但這個國家和民族卻極可能獲得浴火重生的機會,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而言,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幸事?當下局勢,對習家軍而言,福兮禍所伏;但對中國人民而言,未嘗不是禍兮福所倚。辯證法正在於此。國內外中國人或怨聲載道,或忍氣吞聲,似乎也不必絕望,到應該看看習近平復闢和折騰的最後結局究竟是什麼?正如西彥所云: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40,28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國際間諜戰中,中共的祕密行動一直是焦點所在。從中共官員、
國際間諜戰中,中共的祕密行動一直是焦點所在。從中共官員、
百億大佬抖出驚天黑幕 🔥在泰國被捕將近一年的百億富豪佘智江、
百億大佬抖出驚天黑幕 🔥在泰國被捕將近一年的百億富豪佘智江、
曾慶紅、習近平,最後的對決開始上演?🔥恆大的後臺老闆曾慶紅,
曾慶紅、習近平,最後的對決開始上演?🔥恆大的後臺老闆曾慶紅,
郭伯雄覆滅記(上)|2023年夏天對習近平而言很不尋常,
郭伯雄覆滅記(上)|2023年夏天對習近平而言很不尋常,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