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睦妯娌和兄弟 她们留下千古佳话(图)
 
刘晓
 
2023年4月8日发表
 
清 张廷彦《青女素娥》轴(局部)。

【人民报消息】古人重视德行,重视「修身」,男女皆是如此。如女子未出嫁时,要敬重兄嫂,友爱弟弟妹妹;出嫁后,到了夫家则要亲睦妯娌,慈爱小辈,尤其以调和兄弟间的矛盾为首要之事。如此,才能使长辈心安,大家庭和睦。 苏少娣能和妯娌 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吕坤编撰的《闺范》中有一节说的是「姒娣之道」。姒娣,一个意思与当下的「妯娌」之意相同,即是兄弟的妻子的合称,兄妻为「姒」、弟妻为「娣」。异姓人身处骨肉之间,既可以使兄弟更加友爱,也可以导致兄弟反目。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兄弟一块肉,妇人是刀锥;兄弟一釜羹,妇人是盐梅。」大意是说兄弟亲密无间好像一块肉,而妻子是割开骨肉的快刀利锥;兄弟水乳交融好像一锅羹,而妻子正像是或酸或咸的调味品。 那么,古代贤德的女子是如何处理妯娌关系的呢?在今天河南崔氏宗祠中有这样一幅对联:「苏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下联说的是唐代崔远的祖母唐夫人侍奉婆婆至孝,每天早晨以乳汁喂婆婆之事。上联说的正是宋朝一名叫苏少娣的女子感化妯娌的故事。 苏少娣,原姓崔氏,嫁给了苏家最小的儿子,所以被称为「苏少娣」。苏家家境不错,有兄弟五人,前四个兄弟早已娶妻。妯娌之间矛盾难免,而她们的婢女又常常将听来的其他人讲的难听的话传来传去,导致妯娌间每日争吵,甚至吵架时还操起家伙。 苏家兄弟媳妇不睦之事自然崔家也听说了。苏少娣出嫁前,她的家人亲戚都为她担忧,可苏少娣却说:「假如是木石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们沟通,可这世上哪有不能相处的人呢?」或许,在苏少娣看来,只要自己付出真心,就一定能与其和睦相处。 因此,苏少娣嫁过去后,对待四位嫂子非常恭敬有礼。如果嫂子们缺少什么东西,苏少娣就说「自己有」,并毫不吝啬地给予。如果婆婆吩咐嫂子们去做一些事,嫂子们「相视不应命」,就是大家妳看我我看妳,都不想去做,苏少娣就主动上前对婆婆说:「我是最小的,也是最后嫁进来的媳妇,应该由我来做。」 有时自己的娘家送来水果等好吃的东西,苏少娣就把侄子侄女们叫过来,分给他们吃。苏少娣的慷慨无私,嫂子们当然看在眼中。 苏少娣还十分守礼。吃饭时,如果嫂子们未动筷子,她自己绝不先吃。当嫂子们私下向她抱怨其他人的不是时,苏少娣常常是笑而不答,不说任何人的不是。嫂子们看到她这样,慢慢少了计较。 一天,苏少娣的婢女将听来的其他妯娌说的话告诉她,搬弄是非,苏少娣马上责罚她,并告诉嫂子自己的婢女不懂事,所以给她小小的惩戒。 一次,苏少娣正抱着小侄儿时,小侄儿突然便溺,弄脏了她华美的衣服。嫂子赶忙将孩子接过来,生怕她恼怒,但苏少娣却说:「不要这么紧张,别吓着孩子。」言辞中没有一丝厌恶和可惜衣服被污之意。 人心都是肉长的,苏少娣的一言一行慢慢影响着四位嫂子,所谓润物细无声。一年多后,四位嫂子相互说道:「五婶大贤,我等非人矣。奈何若大年,为彼所笑。」意思是五弟妹很贤德,我们跟她相比,真的不是人。我们都比她年长,品德却差距甚远,怎么能让她笑话呢。 从此,四位嫂子也如苏少娣一般谦让互敬,大家和睦相处,没有任何埋怨之语,苏家上下自此一团和气。一个媳妇的德行感化了妯娌,让一家人更加友爱和睦。难怪评价苏少娣的德行时,说「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 不弃养子的章氏 《闺范》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昌化有姓章的兄弟俩,成婚几年,都没有孩子。于是大章率先抱养族人的儿子抚育,以传宗接代,取名章栩。孰料,没过多久,大章的妻子就怀上了孩子,一年后生了儿子,起名叫章诩。 小章看到哥哥家有两个儿子,就对哥哥说:「大哥既然有了亲生儿子,可否将抱养之子让与我?」 大章转头与妻子商量。妻子表示反对,说道:「无子的时候抱养他,有子的时候就抛弃他,他人会怎么看我们?」 大章将妻子所言告诉弟弟,但小章仍不肯放弃,再三请求嫂子可怜可怜他们。大章氏感动于小叔子的诚意,便对丈夫说:「实在不得已,宁可将亲生儿子给他养。」 小章听说后,不敢接受这个建议,但嫂子最终还是将亲生儿子过继给他。 后来,章栩、章诩都顺利长大成人。章栩的儿子樵标、章诩的儿子铸鉴都相继登第做官,章家遂成为名门望族。「天昌其后」,这难道不是章氏之贤而得的福报吗? 关爱夫家弟妹的何氏 《闺范》中还记述了宋代一位可敬的何氏的故事。何氏,是浙江永嘉县王木叔的妻子。她刚嫁给王木叔时,王家十分贫困。何氏勤俭持家,加上丈夫努力科考,走上仕途,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一天,何氏对丈夫说:「你现在将要出仕做官,但是弟妹家生活还十分艰难。我们可以把家中的余钱分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一些。」 王木叔听后非常高兴:「这正是我想做的啊。」 当天,何氏就将家中的余钱分给弟妹家,就连簪子耳环都没有留下。 等到王木叔做了官,何氏又对丈夫说:「弟妹家的日子还在困顿中,我们手中有若干田地,何不送给他们?」 王木叔大喜:「这正是我想做的啊。」 于是何氏将田地送给弟妹。一郡人听说后,都称她为「贤妇」。 迄今,民间都知道「娶妻娶贤」,而如何成为贤德之妻,上述古人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参考资料:《闺范》)△ (有删减)
 
分享:
 
人气:53,51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