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致使北京的学区房不再吃香。 |
【人民报消息】大陆少子化所衍生的各种问题已经陆续显现,首当其冲的是幼儿园。今年北京迎来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后,最新数据显示,9年来,北京市学前教育园数出现拐点。而聚集众多中小学名校的北京4个教育强区的小学招生人数全部负增长,这或许意味着北京的学区房不再吃香。 北京市学前教育现拐点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对比往年数据发现,2022—2023学年,北京市幼儿园数量比上年减少11所,9年来首次减少。 《21世纪经济报导》4月3日报导,从2014—2015学年以来,北京市学前教育园数、班数、在园人数3个指标几乎每年增长,但2022—2023学年北京市幼儿园数量突然掉头向下——近9年来,北京市学前教育一路向上的增长曲线突然出现拐点。 《中国新闻周刊》2月下旬报导,今年春季开学以来,不少地区的幼儿园出现「招生荒」,迎来首轮关停潮。北京丰台区一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园长王莉说:「两年前,还是孩子们追着我们跑,现在,是我们追着孩子跑。」 北京房山的北京凤凰禾童幼儿园执行园长张裕欣说,往年3月到8月,她每天都会接到大量咨询和报名电话,很多家长还要给孩子排队等位。到了2022年,她「清闲」不少,咨询电话减少50%以上。 多地幼儿园出现倒闭潮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夏婧说,其实首轮幼儿园的关停潮已经到来了。 在2021—2022学年,北京幼儿园「吃紧」就出现了征兆,该学年入园人数比上年减少,2022—2023学年,入园人数再次减少11,591人。 2022年,中国大陆人口达到峰值,进入负增长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暴露。新生儿数量骤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幼儿园。北京幼儿园的「招生荒」是中国大陆学前教育趋势的缩影。 中共教育部3月2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幼儿园在园人数从2021年结束连续17年的增长之后,2022年负增长加剧;全国幼儿园数量减少五千多所,是近15年来(自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从2017年起,大陆出生人口还是持续下滑,从1,723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首次跌破1,000万人,还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二千多万新生人口的一半。 从2017年起,全国每年的新生儿都比前一年减少100万到200万,这些都是幼儿园「丢失的生源」。 3年疫情过后,大陆多地出现幼儿园倒闭潮、招生难的现象。 夏婧表示,以后幼儿园会越来越困难。在幼儿园园长群里,从去年起就经常看到有幼儿园在转让桌椅板凳。另有很多园长还在挣扎,但趋势已不可逆转。 教育强区小学招生数皆减少 在《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中,更令人吃惊的数据是小学的招生人数。 北京的基础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东城、西城、海淀、朝阳是4个教育强区,尤其是西城和海淀聚集众多中小学名校。然而,在2022—2023学年,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小学招生人数全部负增长,分别比上年减少664、937、864、1,295人。 而4个教育强区里的东城、海淀、朝阳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5年里第三次负增长。 天价学区房不吃香了 在新生儿逐年降低的情况下,相对入学压力减少,民众对学区房的需求减少,对应的学区房价值也降低了。 以往,在强烈的择校需求下,很多家庭不计成本买入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学区房,学区房普遍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下同)/坪,一套学区房或者动辄总价千万元以上,或者是高达二、三十万元/坪的「老破小」。这虽然能让孩子入读名校,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目前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小学招生减少,或许意味着北京的学区房不香了。 《21世纪经济报导》报导,面对紧张的学位压力和政府相关调控政策,很多家长进行理性选择,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教育强区。 2020年4月30日,北京西城区教委发文称,自2020年7月31日后在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时将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自那时起,北京东城、西城、海淀3区均执行多校划片政策。多校划片改变之前「一住房一学校」的模式,以「一套住房对应多个学校」取而代之。 从那时起就有声音表示,北京的天价学区房要「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