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害乡里到一代忠臣的周处(图)
古峰
2022年12月13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周处,字子隐,三国东吴人,他的父亲周鲂曾任吴国鄱阳太守,也是当时的名将。可惜周鲂去世得早,故而周处年少时虽膂力过人,好骑马打猎,但性情顽劣,为害乡里。当时乡亲们把南山猛兽(一说是虎)、长桥下蛟(水中蛟龙)和周处并称为当地的「三害」。
周处听说自己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祸害之一,心中感慨,他表示愿为乡里铲除三害,于是他入山射死猛兽,下水斩杀蛟龙,然后去拜访二陆(陆机、陆云),表示自己想要学习做人修身的道理。
陆机、陆云兄弟两人是吴国的名士,周处去拜访时,恰巧陆机不在,陆云接待了他。周处问陆云:「我想学修身之道,可是年纪不小了,恐怕来不及,怎么办呢?」
陆云说:「古人曾说『朝闻道,夕可死』,人只怕没有远大的志向,何必忧愁没有好的名声呢?」从此周处励志好学,以忠义节烈为志,言必忠信,努力修持自己。
约一年后,周处就被吴国州府征召,作了东观左丞(官职名),后来还兼任太常无难督(官职名)。后来三国为晋所统一,他又担任晋朝(西晋)的新平太守,任内安抚戎狄,使羌人归附,后转任广汉太守,当地有三十多年都不能裁决的诉讼案件,周处详细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一下子就解决了。
后来周处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归里,但不久又受征为楚内史,人还没到任,又被召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说:「古人辞大官不辞小职。」乃先到楚就任。周处在楚地的时候,因当地经过战乱,他在当地推行教化,收敛埋葬荒野里的尸骨,然后才应召入朝,远近的人都对他很称赞。
周处担任散骑常侍时,对皇帝多所规劝。后转任御史中丞,职责是监察朝廷各级官员,他刚正不阿,哪怕是宠臣贵戚都一样纠察弹劾。梁王司马肜做了违法的事,周处对他进行严厉的纠察,从此司马肜对周处有了仇怨。
后来氐族人齐万年造反,因周处平时为人过于刚直,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大臣们就建议,周处本是吴国名将的儿子,忠诚又勇敢,应该派他去平叛。于是朝廷任命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命周处跟随安西将军夏侯骏一起平叛。伏波将军孙秀看出这将会对周处很不利,就对他说:「你的母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不妨就以这个理由推辞吧!」
周处说:「忠孝不能两全,我既然到朝廷做官侍奉君主,就无法再侍奉父母了,这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中书令陈准知道,梁王到时候一定会借机陷害周处,就在朝堂上建议:「司马肜和夏侯骏都是皇亲国戚,不会带兵打仗,而周处虽然忠义勇敢,但是遭到司马肜的嫉恨,打起仗来,如果缺少后援的话,一定会失败的,不如请孟观带一万精兵给周处做前锋,那样一定可以取胜。」但是最终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大军出征时,周处知道司马肜一定会陷害自己,但他又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大臣,应该恪尽职守,就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当时叛军七万人驻扎在梁山,夏侯骏却逼迫周处带五千人出击,周处说:「我只有五千人马,如果缺少后援,一定会失败的,个人生死无所谓,但这是国家的耻辱啊!」
司马肜仍然坚持要周处出击,甚至在周处的军队还没有吃饭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叫他出发,也没有其它后续的部队支持。
这时周处知此役必败,写下一首诗:
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
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于是周处和叛军作战,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最后弦绝矢尽,友军却没有踪影。一旁的人劝周处撤退,周处说,今天就是我为国捐躯的日子,于是力战而死。
《晋书》中记载,周处出战前,最后说的话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其舍生取义的气节,感人至深。
周处死于西晋元康七年,周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赏赐周家田产钱财,并赡养他的老母亲。后来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很快就灭亡了。
到了东晋元帝的时候,因为周处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要加封其谥号,太常卿贺循对他做出的评价是「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按《谥法》执德不回曰孝。」于是朝廷封周处谥号为「孝」。
周处从少年时代的「三害」之一,到后来改过自新,才兼文武,忠正刚直,最后虽遭人陷害,但义无反顾、以身殉国。周处以其一生的演绎,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义」内涵,令后人颂咏至今。
(参考资料:《晋书》、《全晋文.卷八十一》)△
(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