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千歲長老與太史公宋濂的傳奇故事(圖)
 
長河
 
2022年10月4日發表
 
宋濂的賢名連很多外國貢使也知道羨慕,朝鮮、安南、日本甚至出高價購買他的文集供其國人學習。

【人民報消息】明朝洪武年間,曾有一個與軍師劉伯溫齊名的人物,此人姓宋名濂,明史稱他爲「太史公」。明朝一代禮樂制度、祭祀朝律、四方貢賦儀式等大都是他所決定的,多次被推舉爲開國文臣第一名。 洪武十三年,已告老還鄉的宋濂,家中忽然飛來一場彌天橫禍。當朝宰相胡惟庸謀反起事,宋濂的兒子宋璲、孫子宋慎受到株連被殺。朝廷要滅九族,多虧馬皇后和太子在洪武皇帝面前苦苦求情,宋濂一家才免去死罪,充軍到四川茂州。 宋濂一家走到四川夔門時,宋濂因爲年老體弱,加上路途勞累,病倒了,無法再走,便住到附近蓮花寺裏養病。 一天,宋濂的孫女瓊英在一間偏殿裏看到停放着一口棺材,仔細一看,咦!這不是家中爺爺的那口壽木棺嗎?怎麼跑到這裏來了?原來這口棺木與一般棺木不同,是挖空了心的千年柏樹的獨木棺,贛漆泥金,光彩照人,能工巧匠雕有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精緻絕倫,是世上少有的棺木。 瓊英連忙領來全家人辨認,千真萬確,正是前年被一個叫千歲長老的和尚化去的那口棺木。從浦江到夔門,少說也有三、四千裏,棺木怎麼會放在這裏呢?全家人怎麼也猜不透。 瓊英找來蓮花寺的當家和尚詢問。當家和尚對宋濂一家說:「兩年前,這間偏殿裏突然出現這口壽木,並來了一個眉須雪白的老和尚,自稱是浙江浦江寶掌寺的千歲長老,法名寶掌。他說兩年後有個宋老先生要帶家眷到夔門蓮花寺來,先把先生的壽木運到這裏,要我好好保管,以便先生來時,物歸原主。如今宋老先生果然來了,貧僧也了卻一件心事。望宋老先生保重貴體。」 宋濂一家聽了,人人驚奇,想起兩年前遇見千歲長老的往事。 原來洪武十年,翰林學士宋濂告老還鄉,隱居在浦江家鄉青蘿山著書。洪武十二年秋的一天,瓊英正在書房替爺爺磨墨,忽聽門外一陣木魚聲,連忙跑出來張望。奇怪,面前站着一位白鬚白眉的老和尚,手裏並沒有木魚。 這和尚一見瓊英,閉起眼睛說:「金聲木聲都是聲,萬里無雲雨來臨。」 瓊英聽和尚這話很不吉利,沒好氣地問:「老和尚,你要化銀錢嗎?」 和尚還是閉着眼睛說:「出家人要銀子何用,老僧要化的東西妳難作主,還是請妳爺爺出來吧!」 在屋裏的宋濂聽見孫女同和尚一問一答,覺得這個和尚不一般,便走出房來。 化緣的和尚是浙江寶掌寺的千歲長老。不等宋濂開口,千歲長老合起雙掌說:「阿彌陀佛,先生是自漢以來第一佳臣也!」 宋濂覺得千歲長老話中有話,就說:「大師傅駕臨寒門,必有見教,請進陋室敘話。」 千歲長老說:「施主不必客氣,老衲只想向你化一件東西,不知先生肯否相贈。」 宋濂說:「師傅要化何物,但請吩咐,只要我有,沒有不肯相贈的。」 千歲長老說:「先生真是爽快之人。老衲講出來,先生可不要反悔呀!」 宋濂說:「決無戲言!」 千歲長老聽了宋濂這句話,點點頭,嘆了口氣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福禍。我做了七十多年的和尚,如今自算自己,只有七百二十五日能活了。我一世當和尚,一無所有,想來想去,需要一口棺材。聽說先生有一口精緻貴重的壽木,我看先生鶴髮童顏,不會馬上就死,今日佈施給老衲,了卻老衲一件心事,先生肯割愛嗎?」 宋濂笑笑說:「此棺雖精緻,既然師傅需要,自當奉送,不過此棺十分沉重,先請師傅看看,我再派人送到寶寺。」 千歲長老說:「只要先生肯佈施,不需先生費心派人,老衲自有辦法。」 宋濂帶着千歲長老到存放棺材的房裏,只見千歲長老合掌施了個禮,口裏說着「善哉,善哉!」便脫下架裟,往棺材上一蒙,用手一指,人和棺材一齊眨眼不見了,驚得宋濂和瓊英半天沒回過神來。 宋濂回到房裏,琢磨好大一會兒,悟出千歲長老說那些話的意思來了,不由不驚:「自漢以來第一佳臣」,分明說的是個「難」(漢字去掉三點,加上佳字)字,莫非我要大禍臨頭了?師傅白鬚白眉,不下百歲,他說他只當了七十多年的和尚,顯然不實,分明是指自己七十多歲的年齡。他說只有七百二十五日能活了,定是暗示自己。可他化棺材何用呢?宋濂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一生正直,從未做過一件缺德虧心的事,也就沒把那老和尚的話放在心上,沒想到兩年後,受胡惟庸案的牽連,被髮配到四川茂州來了。 宋濂住在蓮花寺半個月後離開了人世,這日正是千歲長老到他家鄉青蘿山化緣後的第七百二十六日。 原來,千歲長老是當時的有道高僧,一向敬重宋濂的文才和人品。他預見到宋濂兩年後因大難充軍到茂州,便以化緣爲名,提前運送其心愛的棺木,以此表示對宋濂的一片敬慕之心。 宋濂一生集忠、誠、信於一身,朱元璋曾當廷讚譽他說:「朕聽說最高爲聖人,其次爲賢人,再次爲君子。宋景濂在我身邊十九年,不曾有一句話是假的,嘲笑過一個人的短處,始終無二,不只是君子,也可稱得上是賢人了。」 宋濂的賢名連很多外國貢使也知道羨慕,朝鮮、安南、日本甚至出高價購買他的文集供其國人學習。△

 
分享:
 
人氣:34,29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