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勤儉節約 剋制貪慾(圖)
 
2022年10月29日發表
 
諸葛亮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人民報消息】《羣書治要》卷四十七的《政要論》中記載,修身和治國沒有比節制慾望更重要的了。《禮記》上說:「慾望不可放縱。」勤儉的人節制慾望,奢侈的人放縱慾望。放縱慾望的人危險,節制慾望的人安全。 諸葛亮戒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曾向蜀後主表明自己心願:「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有國家供應,無需再治其它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它器物殉葬。 諸葛亮晚年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這封書信就是流傳後世的著名《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亦成千古名句爲後人所稱道。 司馬光崇尚節儉 淡泊物質 司馬光對物質淡泊無所喜好。司馬光在洛陽有田三頃,妻子死時,賣掉田產來辦喪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據《宋史》記載,仁宗遺賜錢物價值一百餘萬,司馬光帶領同僚們多次上奏章,認爲:「國家有大憂患,中外困窘貧乏,不可以專用幹興故事。如果遺賜不可以辭謝,應當允許侍從向上進獻金錢以佐助山陵之用。」 朝廷沒有允許。司馬光於是用他所得的珠寶作爲諫院的公使錢,把黃金贈送給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財。 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中寫道:「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儉做起的。因爲,如果節儉就少貪慾,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能約束自己,節約費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如果奢侈就多貪慾,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慾就會貪戀愛慕富貴,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多貪慾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揮霍,敗壞家庭,喪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貪污受賄,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盜竊別人的錢財,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惡行。」△

 
分享:
 
人氣:37,20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