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心中的《音乐之声》 愿美德永远芬芳(图)
 
2021年6月25日发表
 
电影《音乐之声》中由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修女在奥地利群山中高歌。

【人民报消息】美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音乐片之一,《音乐之声》自1965年公映后便风靡全球,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脍炙人口的旋律和深刻多元的内涵,历久不衰。歌声,热烈、奔放、真挚、清澈,从心灵迸射而出,飞越高山峡谷,响彻云间。50年过去了,重温该片,依旧荡起心中永远的《音乐之声》——愿美德永远芬芳。 《音乐之声》的创作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份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这时,德国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坚守正义的冯特拉普上校一家人,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表演结束后,在修女们的帮助下,躲过纳粹的追踪,翻过阿尔卑斯山,奔向自由,奔向那道最美的彩虹。 欢快纯真「哆来咪」 「哆来咪」是此片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歌曲,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修女玛丽亚喜欢在山间徜徉歌唱,在修道院院长的推荐下,玛丽亚来到上校冯特拉普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玛丽亚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友谊,在阳光灿烂的一天,玛丽亚带着他们到野外游玩,她弹起吉他,教授音阶和音律,即兴编出了通俗上口的歌词,便是此曲。玛丽亚和7个孩子尽情奔跑,走过山野、水边、集市、街道、花园、小径。他们放声高唱,载歌载舞,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享受阳光的舒畅。 自电影公映后,萨尔茨堡就成为世界游客的观光热点。50多年来,人们深入街巷,找寻当年拍摄「哆来咪」的场景。在那里,不分老幼,大家一起开怀欢唱「Do-Re-Mi」:Do -「哆」,是一只母鹿,Re -「来」,是太阳的光辉,Mi -「咪」,是我自己,Fa -「发」,是路程跑得远,Sol -「索」,穿针又引线…… 「雪绒花」的深情 在萨尔茨堡音乐节表演中,冯特拉普上校全家登台献唱,一首又一首,他们的表演获得热烈掌声。剧院里,布满了纳粹士兵,他们严密监视着上校的举动,只等演唱会结束,就要把他带去维也纳为第三帝国效力。这时,响起了轻柔的吉他声。上校自弹自唱,望着台下的观众,深情告白:「奥地利的同胞们,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和你们见面了。现在,我要唱一首关于爱的歌。我知道,你们也有相同的爱。我祈祷,你们不会让这份爱消亡。」 「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你迎接我。小而白,洁又亮,雪似花朵深情开放。雪绒花,雪绒花,为我祖国祝福吧。」 上校哽咽的唱着这首奥地利民歌,随后观众们也一起唱起来,全场的歌声嘹亮高亢:「雪绒花,雪绒花……」一曲「雪绒花」,交汇了奥地利民众对祖国的热爱,放射出勇气的力量,令在场的纳粹军官无奈难堪。上校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他坚决不悬挂第三帝国的国旗,更拒绝加入德国海军。最后,他选择与家人利用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恶势力的控制。 对于爱国情操的表现和歌颂,丰富并深化了《音乐之声》的主题。真实生活中的冯特拉普上校为了免受迫害,于1939年携全家离开奥地利、赴美国定居。妻子玛丽亚后来撰写的家庭传记即为同名音乐剧和电影的蓝本。 「攀登每一座山」 「攀登每一座山,涉过每一条小溪,循着每一道彩虹,直到你找到心中的梦。这梦想,需要你付出全部的爱,还有生命的每一天。」这首插曲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揭示主题。 歌曲一共出现两次。修道院的院长嬷嬷初次唱起,是为了鼓励玛丽亚接受上校的爱情,不要畏惧困难。在结尾处,歌声再次响起,冯特拉普上校和玛丽亚正带着7个孩子翻越阿尔卑斯山,为了心中的梦。如歌中所唱,这一家人为彼此、为朋友、为祖国献出了真挚的爱,每一天,直到永远。 《音乐之声》之所以大获成功,不仅因为该剧呈现了迷人的自然风光,奏出了美妙的音乐旋律。更重要的是,作品所弘扬的普世价值引起了各族裔观众的共鸣,影片因而享誉全球。勇气、希望、忠诚、信任、还有深深的爱。这一切,就是男女主角及一家人所追求、奉献和选择的。即使遇到艰难坎坷,也决不放弃。△

 
分享:
 
人气:25,15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