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内蒙古满洲里建方舱医院 大批援建民工被就地隔离(图)
 
2021年12月19日发表
 
博雅小区隔离房间。

【人民报消息】「这里的条件太差,卫生也很差」,「每天的饭都是凉的,吃了之后就拉肚子,有时甚至没等吃完,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叫,一天拉肚子拉得我浑身没劲,几天时间我就瘦了好几斤。」一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市方舱医院隔离的民工说。 满洲里市爆发本土疫情后,为防止疫情外溢,该市随即关闭机场、火车站、客运站,11月27日开始全面封城。12月1日,该市已有6个小区被列为高风险地区,4个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此外,还有47个小区被划定为封控小区,其余为管控区。封控小区被要求「足不出户」,管控区则「足不出小区」。 农民工建方舱医院 自己挖坑住进来 曾在满洲里国宝小区建隔离房的农民工佳鑫(化名)12月13日接受海外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这些参与建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本地的有五、六百人,加上外地过来支持的,大概有六、七百人,甚至近千人,在出现确诊病例后全部被就地隔离。 她说,她12月1日、2日在这里干了两天活,3日外援人员进来后,她们七、八个人就每天在家自我隔离,并做了13次核酸检测,但9日突然又被电话通知要到隔离房集中隔离。「大巴来接的,里面有三十多人,而那天晚上有八、九台大巴,把在这干活的都拉来了。」 佳鑫说,只听说工地一个管库房的和一个安灯泡的人确诊,但这些人我们连见都没见过。因为各个工序的人进入现场的时间都不一样,如木工人员完工之后,刷大白的才能工作,刷大白完工之后,打扫卫生的才能收拾。因此,不同工种的人员之间根本没有接触。但所有人员依然被当作密切接触者,全部被隔离了。 「每天在这里待着,就跟蹲监狱似的。」她不禁感叹,自己冒着风险为政府干活,结果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个坑住进来了」。 饭全是凉的 鼻子全都是黑灰 在博雅小区干活的柳贺(化名)向记者表示,我们在这干活,然后这里边出现了病例。12月9日把大家拉过来之后,就叫我们自己找自己的屋子,然后上楼睡觉。 「当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要找就找吧,反正我们都回不去家,都得在这住几天了,直到12日,我才听说我们算隔离。而当时也没跟我们说是什么原因关进来的,没告诉我们『是密接还是次密接』,什么都没说。」 柳贺说,这里要啥没啥,连洗脸的水都是黄的,十几天,我们在这怎么过,我都快疯了。 柳贺表示,这里条件不仅太差,卫生也不好,水都不能喝。并且,每天吃的饭全是凉的,还不应时。 她说,早饭最早得9时多,最晚的时候12时多,中午饭一般是下午2时多,晚饭要到晚上10时左右才能吃上。 「吃得不仅很差,吃完后拉肚子,有时候甚至没等吃完,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叫,一天拉肚子拉得我浑身都没劲,这几天我瘦了好几斤。」 她说,不仅如此,我们这(房间里)没有干净的地方,地上一层灰,来回走道感觉灰往鼻子里钻。睡一觉起来,鼻子全都是黑灰,抠出来都跟泥似的。头发洗下来全都是黑泥汤。 「因为身上都是灰,痒得不行,我这腿上已经起疙瘩了,挠坏了好几块地方。」 她表示,此外,垃圾也没人收,跟他们反映了之后,直到今早才清理了,之前送饭的都把饭放垃圾堆上了。但是,垃圾是清走了,垃圾底下都是脏水,这回送饭的又把饭盒扔在脏水上面了。 每天半夜做核酸检测 检完才能睡觉 从根河到满洲里援建的装修工人王刚向记者表示,这里的环境太次了。最近发现这两例(确诊病例)就是在博雅小区拉出去的,而他们不管你有没有接触,天天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你也得一直在这儿待着,不让你出去。并且,也不说隔离多长时间,就是一味地让你在这待着。 他说,除了几个密接的拉走了,其余五百多人全在这个小区住着。 柳贺说,她们从12月9日开始,天天晚上半夜12时或1时、2时做核酸检测,到接受采访时已经是第16次了。 她说,我们每天都得坚持到他们给我们做完核酸以后才能睡觉,不然他们来了敲门怕听不见。 柳贺表示,她们前面的几栋楼都贴了封条,她们自己这栋楼下贴没贴不知道,但从13日起,派出所来把我们隔离屋的门给插上了(外面反锁),之前还能下楼,现在连房间都出不去了。 她说,我们现在过得都不是人的日子,我已经快崩溃了。天天坐在窗台上往外看,跟蹲监狱没啥区别。 「而我们又不是蹲监狱的,我们上一线(工作),(政府)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我们真的是无语了。」 她并表示,给自治区打电话,对方虽然说给你反映,但什么用都没有。而如果闹事,那就不是在这待着,就进看守所了,因此,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柳贺说,她儿子16岁,家里就她和儿子两人。开始建方舱医院以来,儿子从外地放假回来,我们娘俩始终没见过面儿。家里虽然大米、白面、油之类的都有,但她儿子不大会做饭,之前她能回家的时候,买了一些鸡蛋、面包、零食、方便面给儿子。 因为现在没有外卖,整个市里面全部封控,所有的商店都关门,我们也不能出去,警察在下面巡逻,而「百姓如何生活」根本就没人管。△

 
分享:
 
人气:34,39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