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肉眼观天象 山西农民预言汶川大地震(图)
 
沈昀
 
2020年9月27日发表
 
2008年「5•12」汶川发生大地震的前两天,农民赵洪澎曾向本村人预言:中国将发生大地震。

【人民报消息】据陆媒《三晋都市报》报导,2009年3月28日19时11分,忻州市原平市发生4.2级地震。当时山西省汾西县57岁的农民赵洪澎,曾对此次地震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在2008年「5•12」汶川发生大地震的前两天,他也曾向本村人预言:中国将发生大地震,但方位未知。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创造了地震预报奇迹的土专家,仅读过几年小学,没有任何仪器,所凭仅是一双肉眼和30年观天象积累的经验。 那他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赵洪澎说,他随身携带的一个软皮本,密密麻麻记着多年来收集到的气象古谚,例如:八月十五云盖月,大年初一下大雪;八月初一下,来年挂犁耙……画着他观测到的太阳、云朵形态,以及预测得到验证后的喜悦。他说:多年来我经过观察实践对照,知道我处今年夏季丰收,秋粮有种无收,现在果然如此。 当记者问他:你认为自己的肉眼观天技术有科学性吗? 他说:肯定有。我没有文化,但是我知道,天体运动是有周期性的,因此天气变化一定也是有规律的。历史上很早就有古人观天象安排农时的记载,2004年襄汾县陶寺镇发现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气象观象台,我专门跑去看过。从遗址现场看,古人采用的方法和我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古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这句话不光说人,自然界也是一样。再比如,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从这句话得到启发,用于观测天象。现在每年不出正月十五,我便做出一年的天气预测,大致不差。 可见,古人观天象预测人事并非虚妄,的确是有它的道理。赵洪澎虽然只读过几年小学,但他从古代留下来的气象古谚和古人观天象的记载中,加以观察、实践、对照,终于摸出了一条肉眼观天象的自学成材之路。 中国古人观察天象,很早就见于《尚书•尧典》中的记载:尧命令羲氏与和氏,让他们恭谨地遵奉上天意旨行事,根据所观测的日月星辰情况制定历法,谨慎地把时令授给民众。又分别命令羲仲,居住在蜗夷一带,让他们恭谨地迎接日出,让民众从事春天的农作。命令羲叔居住在南交一带,让他们观察太阳向南移动的情况,以规定夏天所应当从事的工作。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让他们恭谨地送别落日,使民众从事秋收,就根据这些来确定仲秋时节。再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让他们观察太阳自南往北转移的情况,就根据这些来确定仲冬时节。 古人认为,能够顺应天时就能成就功业。孔子修订《春秋》,写「正月」的原因,是敬重一年的开始。作为君王应效法上天之景象,顺应自然的时间顺序。上天响应人,比影像声响还快。 其中《史记.天官书》中更有详尽的记载:大凡占候年成的好坏,一定要谨慎地占候一年的开始。汉代魏鲜总结腊明日及正月初一的八方风向来占卜的方法。 风从南方来,大旱;从西南来,小旱;从西方来,有战争;从西北来,大豆成熟,有小雨,很快要发生战争;从北方来,有中等年成;从东北来,有上等年成;从东方来,有大水灾;从东南来,人民有瘟疫,年成不好。这两天的风向究竟属于八方风中的那一方,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比较判断,最主要的是以多者为定,多的胜过少的,久的胜过短的,快的胜过慢的…… 又或者从正月初一开始计算连续下雨的天数。大概是下雨一天有一升之粮,到七升为极跟;超过极限,就不再占卜。从一日到十二日,以日数当月数,占卜各月的旱涝情况。这是为本国周围千里范围之内占候,如果为天下占候,就要占候整个正月。 所以太史公说:自从当初出现人类以来,君王们有哪一个不观察推度日月星辰的运行?到了五帝、三代,继承前人成果并发扬光大,以中原国家为内,以夷狄为外,把中国分为十二个州,向上观测星象的运行法则,向下取法地上万物的变化规律。天有日月,地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有州域。日、月、星三光,是阴阳结合的精气,精气的根源在地上,由圣人统一调理它们。 正因为天地吉凶之兆,皆与社会人民之治相感而生,是以夏商周三代以下,皆有术数之士,观象于天,取法于地,推万物之变化非常,辨事类之吉凶影响。知天地之劝罚藏否以告,以图稗益于政治,修善于民人。 可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源于阴阳五行,其变化发展,有着极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而以国家社会为主的人道,与天道、地道亦息息相通。天上的变异,能使地上发生某一事件;另一方面,则认为地上某种情况也能使天上发生某种变异。这就是我们祖先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可惜到了近代,这些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己经日渐式微,代之的是现代科学和实证科学,认为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就不承认它,并斥之为迷信。可如今却由一个农民,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实践而证实出来了,这不令现代的科学人感到汗颜吗?△

 
分享:
 
人气:74,27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