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說:「朕十八歲便治理國家,二十四歲時天下安定,二十九歲時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太平安定,頗有點自負之意,這是我的錯誤啊。上天出現異變,正是因爲這個嗎?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驕傲放縱,一朝而敗,我怎麼能驕傲呢?話說到此,不覺警惕和震驚!」

【人民報消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徵。人們認爲天高高在上,左右着人世間歷史的興衰和人間的禍福。君王受命於天,如果君王不能順天意而行,有錯誤和過失,那麼上天就會以怪異天象和異常天災給予警示和譴責,所以自古以來的明君都非常重視「天意」。如果上天示警,帝王會齋戒、素服、廢樂、退避正殿、祭天等,更要自責反省,「視天時而佈政令」,「察災祥而省得失」,還要進行大赦、求直言等。 漢文帝元年,齊、楚兩地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山崩,發大水。漢文帝命令各郡國都不必進獻貢品,施恩惠於天下,遠近都歡樂和洽,結果並沒有造成災害。 漢文帝二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發生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發生日食。文帝爲此下了「罪己詔」,其中說道:「我聽說天生萬民,爲他們設置君主來撫育治理他們。如果君主不賢德,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顯示出災異現象,告誡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上天的譴責在天象上表現出災異現象,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呢?我能夠事奉宗廟,以這微小之軀依託於萬民和諸侯之上,天下的治與亂,責任在我一個人,你們衆位執掌國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對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撫育百姓,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致發生日蝕,我的無德實在太嚴重了。接到詔令後,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進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大唐朝貞觀八年,山東及江、淮經常發大水。唐太宗問侍臣原因,祕書監虞世南說:「山東的雨陰潛時間太久,這恐怕是有冤獄,應當反省囚禁方面的政策,這或許是天意。而且災異不能勝過德行,修德可以消除災變。」 唐太宗對此非常重視,派遣使者救濟饑荒,申理冤屈的案件訴訟,多加諒情赦罪。 同一年,有彗星出現在南方,長六丈,歷經百餘天才消失。唐太宗對侍臣說:「天見彗星是因爲朕缺乏德行,政事上有缺失,這是什麼反常怪異的事嗎?」 虞世南說:「以前齊景公時也出現彗星,齊景公問晏子原因。晏子說:『主公你挖池沼怕不深,建臺榭怕不高,施刑罰怕不重,所以天見彗星,這是警戒主公啊!』齊景公畏懼而重修德政,結果十六天後彗星沒有了。陛下如果不修德政,就算經常出現麒麟鳳凰,最終也是沒有好事的。只要沒有有缺陷或弊病的政治措施,百姓安樂,即使有災變,在盛德之下也不會造成災害。希望陛下不要以功高古人而驕矜尊大,不要以爲太平長久就驕縱放肆,如果能始終如一,彗星出現也沒有什麼擔憂的。」 唐太宗說:「我治理國家,幸好沒有齊景公的過失。但朕十八歲便治理國家,北滅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歲時天下安定,二十九歲時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太平安定,頗有點自負之意,這是我的錯誤啊。上天出現異變,正是因爲這個嗎?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驕傲放縱,一朝而敗,我怎麼能驕傲呢?話說到此,不覺警惕和震驚!」 魏徵說:「臣聽說自古帝王沒有沒遇到災變的,但如果能修德政,災變就會自己消失。陛下因爲天有異變,隨即能夠戒懼,反覆思量,深刻自責反省,雖然有異變,必定不會成爲災禍。」 貞觀十一年時,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衝過洛陽城門,進入洛陽宮,水深平地五尺,毀壞宮寺十九處,沖毀七百餘家。唐太宗對侍臣說:「朕缺乏德行,皇天降災。原因是視聽不明,刑罰失度,致使陰陽錯亂,雨水反常。矜物罪己,載懷憂惕。朕有何臉面獨自享受美味?可命令尚食(負責帝王膳食的官吏)斷絕肉料,只上粗食。文武百官都上密奏,趕快告訴朕的過失。」 清朝的康熙大帝在位時,有一年北京發生地震。康熙對大臣說:「朕自己缺失德行,政事方面有缺失,以至於上天地震示警。我惶恐不安,急切尋找導致災害的原因。是不是治民之官苛虐榨取百姓的錢財用來獻媚呢?大臣有沒有結黨營私任用私人呢?是不是領兵之官焚燒搶掠沒有禁止呢?是不是免除租稅和徭役沒有落到實處呢?問刑官處理訴訟有沒有冤枉百姓呢?是不是王公大臣不能管制屬下而導致他們欺凌百姓呢?有一種這類事都足以導致災禍發生。重視朝廷根本法令而在小事上廉潔,政治清平而沒有冤案,希望能夠感通蒼天,止息消除災禍。因此,朕昭告公佈自己內心所想,願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之。」 董仲舒是漢朝的儒學大師,他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天災與世間之事的關係,總結到:「國家因失道而將敗亡之前,上天會先以天災來譴責警示;如果不思反省,就會以怪異的天災或天象來警告誡懼;再不知道改變,真正讓其敗亡的災害就將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