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另外空間偶露真容 蜃景入世成奇觀(圖)
 
2020年12月23日發表
 
北美的莫哈維沙漠在春天出現的蜃景。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梁仲亮綜合報導)海市蜃樓,又稱海市、蜃樓、蜃景等,它是另外空間的真實景觀偶爾展現給世人看,雖然只是難得的一瞥,但卻留給人一個追尋真相的契機。 現代中外「海市」奇景 根據媒體報導,1988年山東蓬萊出現的蜃景,堪稱海市蜃樓奇觀之最。整個蜃景時間長達6小時,是目前蜃景持續時間最長,畫面最清晰,規模最大的一次,景象之奇妙,令萬名市民遊客稱奇。很多人稱,他們從中看到了天人天馬走動穿梭,繁華的城市美景。 1954年,在愛琴海上空出現了蜃景。據說,有數千人目擊奇觀,蜃樓中出現古代戰士的身影,有維京海盜。然而他們看到的景象,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對應的場景,蜃景爲人留下不解的迷團。 在中國古代有不少記載,留下對海市蜃樓的直接描繪,不僅是靜態的畫面,也有動態的人物,甚至還能「折射」出聲音呢。 蜃景奇觀:金光四射的佛塔 清朝時期,山西平遙縣有一個陶商,販貨到巴里坤(新疆維吾爾東北部,新疆與蒙古國邊境縣),途中經過西海(今新疆博斯騰湖)。這天剛剛下過一場雨,天剛剛轉晴。只見水面上籠罩着厚厚的雲霧,山巒漸漸消失了。陶商喜愛這空濛的畫面,於是暫時在一棵樹下休息。 一會兒,雲霧消散,隱隱顯現出兩座山,並排聳立着,兩山之間橫貫着一抹雲氣,猶如潔白的絲練。 隨着雲氣漸漸寬闊,忽然顯現出一座佛塔,一派金光四射的景象,瞬間高出雲表。陶商饒有興致地數了一下,塔高十三層。如虹般的雲彩,絢麗無比,圍繞着佛塔,又顯現出樓閣,千層萬迭,都如同五彩的玻璃。若隱若現,瞬息變化。 陶商是個市井之輩,起初並不知那是海市蜃樓,見到這般奇特壯麗的景象,着實驚詫不已。過了一會兒,樓閣和佛塔,逐漸斂縮。 忽然颳起一陣大風,掀起巨大的波浪,樓閣佛塔,被大風片片吹散,猶如碎裂的絲錦,瞬間蜃景就消失了。陶商冒着大風前行,來到營中,詢問當地的土著,方知所見乃是海市蜃樓。 《夢溪筆談》:登州蜃景 動態有聲 北宋時期,《夢溪筆談》記載了許多神祕現象,其中包括蜃景。書中記載登州海上常會出現海市景觀,從蜃景中傳來清晰的聲音。 登州海上,時常出現雲氣,人們可以看到海天出現的景象,諸如宮殿、亭臺樓觀、城牆,還有活動的人物、車馬,以及儀仗隊。這些景象清晰,人們見之歷歷在目。有人說:「這是由蛟龍之氣所形成。」不過《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並不同意這種說法。 因北宋大臣歐陽修曾經出使河北,途徑高唐縣,夜宿驛站館舍。他表示,夜裏他聽到鬼神從空中經過的聲音,還聽到車馬聲、人畜聲,每一種聲音他都聽得清清楚楚。 沈括聽說後,去訪問高唐當地的老人,老人告訴他說:「二十年前,類似的景象白天在縣城裏出現過,人們也都能清楚地看見人和物。」當地人稱其爲「海市」,與登州的海市景觀大致相同。 從這段記載看,沈括認爲海市蜃樓不僅只是靜態的畫面,還有動態的景象,還能聽到聲音。這些記載也在說明,蜃景並非幻象。在其它的一些記載中,還出現蜃景亂入,讓人誤以爲是敵人入侵呢! 「蜃景」亂入 誤以爲敵情 明思宗天啓四年(1624年),袁可立任職撫軍。5月21日這天,他登上官署樓,推開窗戶遠眺北方,一面飲酒,一面賞景。忽然,他看見浩渺煙波中出現了幾十艘艨艟(古代戰艦名),揚帆而來,各船均站着兵士,盔甲光亮耀眼,紅色的大旗遮天蔽日。 衆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彼此相顧錯愕。袁可立急忙推掉酒席,趕緊指揮城守軍隊禦敵。然而,那些船將要抵達岸邊時,卻忽然一下全都不見了。這時才知,原來是海市蜃景。袁可立詩興大發,寫下名篇《觀海市詩》。 清朝劉獻廷於《廣陽雜記》中,引用萊陽董樵之說,某天,登州出現蜃景,人們看見上百艘戰艦,旌旗飄揚,儀仗森然,還伴隨着金鼓聲。但是一會兒,就消失了。 崇禎三年,又有一次董樵去登州,知府肖魚主持小試(童子試),恰逢門吏來報,出現了海市。原來當地的習俗,出現海市,必要擊鼓報官。於是肖魚帶着一羣童子前去觀看。 看見北門外的長山忽然陷在蜃景中,猶如城門一樣。而水從裏面湧出,越湧越沸騰,將長山一分爲二。據那些出海的人說,他們從海中望着岸邊,也看到蜃景中的樓臺亭觀和人物,和岸上的人們看見的一樣。 如何能夠進入海市蜃樓的美妙世界 那麼海市蜃樓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海市蜃樓是我們人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虛無縹緲的景象。其實它是真實存在的世界,只不過沒有在我們地球上,而是在離我們人類最近的另外空間,所以人不可能在地球上找到它們。 有報導稱,有人在海上看到那些美好的世界,就駕船去追尋,無論追尋多久都是徒勞。只有一個辦法可以進入那些美妙的世界,那就是修煉正法,昇華道德。(參考數據:《夜譚隨錄》、《夢溪筆談》)(部份內容引自宋寶藍的文章《另外空間偶露真容?蜃景「亂入」成奇觀》)△

 
分享:
 
人氣:57,89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