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父子宰相积德行善 三世得谥六代翰林(图)
 
2020年11月10日发表
 
张廷玉,一生历经三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为官五十年,去世后牌位被安放在清朝太庙里,作为清朝唯一一名汉族大臣,被后世皇帝所祭拜,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人民报消息】张英,字敦复,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入直南书房。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才学出众,慎密恪勤,被康熙倚为重臣。如此位高权重,面对纷争却宽容大度,礼让为先,体现一代儒臣的气度风范,堪为后世楷模。 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老家的人因为三尺宅基地和邻居起了纷争,要张英利用影响力疏通关系,赢得这场官司。张英阅读完信件后,坦然一笑,提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完张英回信后,不仅不与邻居争地基了,还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看见后也主动让出三尺地基,这样一来,就有了之后的六尺巷美谈,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张英辞官归隐后,即撰写《聪训斋语》,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从修身、存养、节用、读书、交友等诸多层面,对家中子孙谆谆教导,细细叮咛。如:在存养和修身层面,要勤奋读书,以求养其心志;在生活层面,睡眠和食物是养护身体的重中之重,不可暴饮暴食,要按时休息;在节用方面,持家应采用宋代陆九韶的量入为出之法;在修养层面,不可骄奢淫逸,应培养习字、看山、听古乐等高雅情趣;在社交层面,他认为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应该慎重交友。 《父子宰相家训》是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作者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俭以养德 德始于俭 张英、张廷玉父子主张持家以俭,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身体力行,以自己一言一行影响、指导家人和身边最亲近的人。张英致仕归里之后,仍俭于饮食、俭于交游、誓不着缎、不食人参。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动支费用细心筹划、按需支出;要求把每月要用的银两分为一股,每年十二股,每月底要总结支出和剩余情况,如有超出,则下月起要细心规划,如有节余,则存下来用于贫寒之需,或做一两件好事,扶贫济困。张廷玉则「所有者皆粗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王公同僚多以俭啬相讥嘲。 仁廉布德 张英和张廷玉以勤政仁廉为做官第一要务,德彰显于仁廉。许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因为有张英的保护和举荐,不但免遭不测之祸,而且有些人还得到皇帝的重用。他要求入流子弟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 张廷玉认为履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划个人毁誉得失,不能枉法徇私,宁受人毁,不可受人之誉。他强调居官清廉乃份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子孙后代做官「拚命强忍,不受非份之财」。 积善成德 张英、张廷玉谆谆告诫子孙:人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气。积德行善,不与人争夺,就不会倾覆危亡,丧身败家。行善淑世,正如土地被种了庄稼,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容生恶,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勿轻己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益人厚德 张英、张廷玉注重引导、言传身教,做人以谦让、益人为本,「厚重谦和、与人相交」,一言一事要考虑「皆须有益于人」。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双溪草堂,与乡民相处,从不以宰相自居,而以山间老人与百姓交往。他常说如果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行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于如鸾凤、宅之于参岺。他训诫子孙要明白「满招损、谦受益」之义,并说天地不能常盈,而况于人乎?在为人处世方面,张廷玉要求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他力主厚道为人,处事要内宽外严,不可苛求,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训示子孙敬人、爱人、益人,自然会德不孤、必有邻。 张廷玉,一生历经三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为官五十年,去世后牌位被安放在清朝太庙里,作为清朝唯一一名汉族大臣,被后世皇帝所祭拜,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父子宰相如此积德行善,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后跻鼎贵,玉堂普里,世系婵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并非偶然。△

 
分享:
 
人气:18,61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