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樂聖貝多芬的幾個小故事(圖)
2020年1月10日發表
1983年,1萬名日本人首次同聚一堂,演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樂章,即大家所熟知的《歡樂頌》。
|
【人民報消息】2020年12月17日即將迎來有「樂聖」之稱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250歲誕辰。爲什麼日本每年組織萬人合唱《歡樂頌》除舊佈新?德國之聲分享了幾個貝多芬的小故事。
迎新送舊 日本萬人合唱《歡樂頌》
1983年,1萬名日本人首次同聚一堂,演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樂章,即大家所熟知的《歡樂頌》。這些來自日本各地的業餘合唱團成員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排練,精雕細琢他們的德文歌詞發音。從那之後,《歡樂頌》便成爲日本年末送舊迎新的傳統。這個傳統要追溯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戰俘在日本俘虜營中流唱此曲。許多日本人把這首歌簡稱爲「Daiku」,意即「偉大」。
「自然系」男孩
貝多芬身處工業革命初期,城市充滿混亂,蒸汽機的廢煙佈滿天空,馬車頻頻駛過鵝卵石地發出噪音。爲了逃離都市生活,貝多芬常跑到維也納的郊區散心。「這裏沒有東西會打擾我的聽覺,森林充滿甜美的靜謐!」貝多芬也將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獻給他愛好的大自然,將其題爲「田園交響曲或是鄉村生活的紀念──心中感受的表達遠勝於音樂的描繪」。
這位自然愛好者創作時想象着各種風景,他將每個樂章命名,例如「溪邊情景」、「村民的歡樂聚會」、「雷、暴風」或「牧羊人之歌」,人們可以在樂曲中聽出這些主題:樂團模仿鳥鳴,我們也可聽見河水的流淌。
光榮厚葬
許多藝術家一輩子都沒有獲得他們希望的名聲和地位,但貝多芬卻不是如此。他在當時就已是超級巨星,他逝世時有兩萬人蔘加他的葬禮──約是維也納市中心人口的一半,學校停課,軍隊爲他護送。許多當時維也納最重要的藝術家都陪他走過最後一段路,如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詩人格里帕策(Franz Grillparzer)撰寫動人的禱詞,由演員Heinrich Anschütz朗誦。
太空旅行上裝載的金唱片收錄了貝多芬的樂曲
宇宙飛船航海家1號和2號在1977年開始太空旅行,上面裝載正港的「金唱片」──一塊可以播放影像和音樂的鍍金銅板。貝多芬不是宇宙飛船上唯一的音樂大使,巴哈、莫扎特、史特拉汶斯基及許多民歌跟聖樂都在其中,在所有27首作品中,收錄了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第1樂章)和《第13號絃樂四重奏》(第5樂章)。
歐洲國歌
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1972年宣佈《歡樂頌》爲歐盟的正式國歌,但原作中的大合唱得先經過刪減,原本25分鐘的長度不論對任何場合來說都太久了。當時的巨星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受託擷取第140小節至187小節,改編給管樂器演奏。
修改後的版本沒有歌詞,首演時引起不小騷動。這麼做可能是出於歐盟的多語種性質,刻意不選擇任何一種語言成爲官方語言。但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原作歌詞中傳達的精神,完整地被保留了下來。
歐盟官網寫道:「席勒透過《歡樂頌》表達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沒有文字,而是藉着音樂這門普世語言,表達了我們自由、和平和團結的價值觀。」
時空旅行
多虧樂譜的保存,讓貝多芬的作品得以流傳到兩個世紀後的今天,但這些曲子究竟原本聽起來怎麼樣呢?在他的時代,樂器的構造和場地產生的共鳴與現在的情況都有很大的差異。
從2014年起,維也納古典室內樂團(Orchester Wiener Akademie)藉由演奏古樂器,試圖重建貝多芬時代的聲響,這項名爲「重啓貝多芬」(RESOUND Beethoven)的計劃,將樂團、合唱團及觀衆全部拉回貝多芬作品首演的維也納古蹟音樂廳中。(博凡編譯)△
(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