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乱世守心性 仁义值千金(图)
 
陆文
 
2019年12月13日发表
 
许衡认为圣贤之言,首先是用以律己,然后才是教人,不可颠倒。他用圣贤之理指导自己的言行,无论说话做事都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人民报消息】宋末元初,有位大学问家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一生以维护儒家学说、承传民族美德为己任,着有《鲁斋遗书》传世。 苦学成才 品德高尚 许衡家住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家境贫寒,世代务农。他吃糠咽菜,坚持求学。七岁时,曾问老师:「人读书是为了什么?」 老师回答:「是为考中科举。」 许衡想了一会儿说:「不应该仅此而已吧?」老师听了十分惊奇。 许衡渐渐长大,无钱买书,就登门向有学问的人求教,用借书、抄书、读书的方法获得许多学识。有一天在集市上,见一位算命先生的桌上,放有一本《书经集解》,就坐在地上看得入了迷。算命先生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借书给他带回家抄写。如此这般,他白天劳动,夜晚抄书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元世祖为亲王时,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在关中办理学校。后来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之职。他曾向元世祖建议:为政必须遵循先王之道,必须讲义理,因为道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不可违背传统的美德。 动乱之际更要守心性 许衡在青年时代,读书能联系自己、对照自己,认为圣贤之言,首先是用以律己,然后才是教人,不可颠倒。他用圣贤之理指导自己的言行,无论说话做事都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有个大暑天,他与几个青年一起逃难,一天一夜无吃无喝,嗓子干得冒烟。忽见路边有一株结了许多梨子的树。那些逃难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摘梨吃。只有他一个人坐在树下看书,就像不知树上有梨子一样。 有个同伴对许衡讲:「这树上的梨子刚熟,清香可口,非常解渴,你怎么不去摘了吃呀?」 许衡回答:「这不是我家的梨树,怎么可以摘来吃呢?我不吃。」 同伴劝许衡:「现在兵荒马乱的,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了。不用担心,快去吃吧。」 许衡回答:「即使梨树无主,我心不能无主;仁义即是我心之主。」他坚守「非己勿取,非义勿取」的操守,始终没有去摘梨吃。 钱财如粪土 仁义值千金 许衡的学识与道德日增,许多人都对他由衷地尊敬起来。沁阳县有一位秀才备了礼物,登门去拜访许衡。许衡见到他送来礼物,心中不悦,向他施礼后讲:「我有何德能,敢劳先生大驾?先生不嫌我愚昧,能光临寒舍,我非常欢迎。但我不收受不合礼义的财物,不愿改变我做人的志向。请别见怪!」 秀才听了这些话很受感动,说道:「许兄果然品德高尚,为人严谨,今日初次见面,使我受益非浅。」 此后,拜访求教的人越来越多了,许衡在中年以后,干脆从事讲学,以期有益于世。他讲学的内容很广博: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样样都讲。他所知甚广,传德授知,教书育人,深受生员的喜爱。并且对学生不分贫富,一视同仁。 一个下雪天,有位学生冒着大风雪前来求教。许衡见他冻得发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给他穿,关切地问道:「为何只穿单衣出门?」 对方讲:「家母患病,我当掉棉衣,换药了。」许衡立即取出两贯铜钱送给他以赎回棉衣。对方知道许衡并不富足,推辞不要。 许衡说:「我助你克服眼前困难,并不影响到我的生计。况且古人讲得好:『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我历来认为收入能满足基本生活即可,多余财钱应济困助人,这比留下钱来自己享受更有意义。」他把钱硬塞给那位贫寒的学生。 元世祖时,朝廷内外都知道许衡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继承与传扬民族文化和美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许衡去世后被谥号为「文正」,以资嘉奖。△

 
分享:
 
人气:16,49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