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人的主元神 穿上啥肉身就是啥樣(圖)
 
佚名
 
2019年1月13日發表
 
60年前臺灣發生轟動世界的朱秀華借屍還魂案。

【人民報消息】陳生,是會稽地區的鄉下人,娶當地金家的女兒金大姑爲妻,夫婦感情極爲融洽。金大姑不幸病死,陳生掛了一幅金氏肖像祭奠。他從早到晚,對着那肖像,像對着生前的金氏一樣。 不久,金氏的妹妹金二姑,也病死,將要入殮時,忽然復甦,家裏人十分高興。但聽金二姑說話,卻是姐姐大姑的聲音。她說:「昔日我被勾魂的神,錯拿到陰間,經查明實情,要放我的魂魄還陽。但我入殮時,用了柏香簪,魂魄不能再返回原來身體了。現在妹妹壽數已盡,所以我求陰間官府,讓我借屍還魂。我將要回陳家去。」人們聽到後都覺得非常奇怪。 金二姑一一數說,指點姐姐生前留下的箱籠衣物,沒有絲毫遺漏和錯誤,並且能講出和陳生床頭枕邊的悄悄話,聽起來,她真是陳生的老婆。金二姑的哥哥,從遠方回來,金二姑和他說起姐姐生前到他家時,招待什麼酒飯,用的什麼杯盤,連哥哥買了羊肉,弄得船上腥穢氣味逼人的事,都是那時哥哥親身經歷的事,沒有絲毫差異。 但不巧,妹妹金二姑,已許配給另一家男青年了。家族中懷疑妹妹可能是借鬼的話,來掩飾和陳生的曖昧關係,不肯把她馬上送到陳生家裏。陳生也是個正派人,認爲姐姐的魂、妹妹的魄,混在一起,多有不便,不忍心接她回去。 那定親的人家,又一定要娶金二姑,父母就把金二姑送過門去。一下車,金二姑就大聲說:「我是金家的大姑娘,不是二姑。我應回陳生家,不應進你們家。你們家一定要留下我,將會大大的不吉利。你們不要後悔啊!」 當天夜裏,金二姑的公婆把她和新郎,鎖在新房內。三天以後,新郎無病暴死。陳生覺得不可乘人之危,更加不可接她回去。 金二姑就爲新郎家,守節住下。並且十分勤快的做家務事,文靜安寧。凡當地有吉凶的事,她必定預先知道,預報像巫神一樣靈驗。鄉鄰們感到十分驚奇,也十分感謝。 臺灣麥寮真實借屍還魂 此「借屍還魂」案當年震驚臺灣社會,連臺灣政府都曾派人來探查事實真相。期間各媒體爭相報導,包括國際媒體,香港媒體也曾派員到臺灣採訪。 回顧1959年,當時37歲麥寮鄉婦人吳林罔腰突然病危,後被醫生斷定死亡。但在三天三夜後,竟然離奇甦醒,正當家人對她的死而復活欣喜萬分時,她卻自稱是來自金門的一名18歲少女朱秀華。 當地人士表示,朱秀華來自金門,當年因逃難死在雲林臺西海邊。之後因爲麥寮建材行老闆吳秋得的妻子林罔腰病逝,因此就用她的肉身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很難被現代人接受,特別是林罔腰的丈夫吳秋得。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醒過來的這個自稱朱秀華的人,雖然外表跟他太太一樣,但整個人跟先前的林罔腰完全不同。 林罔腰原本目不識丁,但醒來後卻是一個讀了不少書、寫字很小又很漂亮;林罔腰跟全家人一樣都吃葷,但醒來後卻變成吃素、完全不沾葷;林罔腰先前是個體弱多病的人,但變成朱秀華後,不但生活上的粗重工作能做,還可以幫忙店裏記賬。 自朱秀華回陽後,所料之事皆應驗如神;吳秋得以前是一位土木工人,朱秀華要吳秋得改經營建材行,自此年年得利,現已是麥寮的富商。若她認爲不可做的生意一做準會虧本,屢試不爽! 林罔腰的兒子吳勝彥表示:「媽媽從小就生長在麥寮,從來沒去過臺西或金門,她病後,完全換了一個人。身體還是媽媽的,她卻堅說她不是阿罔。親戚朋友們來探望她,她全都不認識,連外婆和阿姨她都不承認她們。說話口音也變成金門口音(廈門口音)。」 據林罔腰的外甥表示:「自從舅媽病好了以後,她真是什麼都會幫着做,和以前的舅媽完全是變成兩個人了。以前舅媽只會燒燒飯,其餘的什麼事都不會做;病後她會下田,會做粗重的工作,至於煮飯,她卻說不會做(不願碰葷);不僅如此,連平常的嗜好、走路的動作也都不一樣了。」 吳勝彥說,以前完全不相信「借屍還魂」,但從未去過海豐島的媽媽,能說出海豐島的情景,讓他不得不相信! 吳林罔腰(朱秀華)還陽之後潛心修道,當地人稱她爲「菜姑」,更在當地宮廟免費幫忙收驚和爲人服務。 朱秀華借吳林罔腰的肉身還魂後,情緒低落,因爲這個肉身與朱秀華的主元神年齡差距很大,等於是妙齡少女套上一個中年婦女的外貌,讓她很長時間無法適應。 事隔數十年後,本來這個震驚全臺的借屍還魂故事已被人們淡忘,但後來被拍成電視劇後,又陸續有媒體上門採訪九十多歲的朱秀華,現在YouTube上還留有一些影片。 有記者問:「靈魂出去時,是什麼感覺?」 朱秀華:「像坐在船上一樣的感覺。」 「靈魂出去有看到光,還有神接人。」但她不知是什麼神。 人死並非如燈滅 家屬透露吳林罔腰(朱秀華)因血壓降低住院治療,曾跟醫師說,時間到了,她要回家;家屬以爲她不想待在醫院要回自己的家,沒想到返家不久,在2018年5月23日辭世,享壽97歲。 這一個借體還陽的真實故事,證實「人死並非如燈滅」,曾告訴記者說不害怕死亡的朱秀華,雖然已在這個傳奇故事中畫上句點,但她註定要展開另一段生命旅程。△

 
分享:
 
人氣:98,50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