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羣一號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的劍,因劍身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 此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此劍埋藏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當時有記載說:「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劃而破。」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它爲什麼不會鏽蝕呢? 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專家們,採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的劍進行了無損害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準確數據表。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比如說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現代的車床技術都難以做到的。這證明,古人的智慧比現代人高,越活越一代不如一代! 據報導,這把劍的鑑定結論,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處理」。通俗的說,「硫化處理」就是將一些物質稀釋後包裹在物體表面。學者們認爲,越王勾踐劍是經過硫化銅的處理,這樣就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但後來許多仿製「越王勾踐劍」的人,在經過無數次的對比後發現,最接近「越王勾踐劍」原始「包漿」的只有硫化鉻,而非硫化銅。 科學界都知道,德國1937年發明了「硫化鉻」,美國於1950年也發明出來了,均列爲專利。越王勾踐是春秋晚期時代的人(約公元前520年―465年),按照達爾文的猴子進化成人的理論來說,人越發展越聰明,但越王勾踐的劍一面世先打臉達爾文。 秦兵馬俑內沉睡2,000多年的寶劍竟然沒有生鏽 秦兵馬俑是世界上的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先後有200多位各國領導人去參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神傳文化的輝煌見證。秦始皇兵馬俑裏面的青銅劍沉睡了2,000多年都沒有生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沉睡了2,000多年的青銅劍出土時還是光亮如新,鋒利無比,這把科學家們都震驚了,在二號俑坑內,共出土了19把青銅劍,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劍劍光亮如新,是什麼原因導致它沒有生鏽的? 一號兵馬俑T2第十一過洞的有一把秦朝的寶劍,被重物壓彎了,當把重物移開時,寶劍立即反彈恢復到原來的寶劍形狀,把在場的考古人員都嚇了一跳。在場的人無不感到驚奇,認爲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有如此高超的冶金技術,令人不可思議。 於是,科研人員這麼解釋那麼解釋,找出一大堆理由來說明這把秦朝寶劍爲什麼能恢復原狀,其實都是不着邊際。 爲什麼現代人類不可能製造出如此高質量的寶劍來?是因爲人的道德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現代人已經墮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連疫苗都能拿來害人,地溝油都能撈出來賺錢,真正的高級技術就不給了。 誰不給了?神不給了。神掌控着一切,神說了算。(文/馬勤)△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