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國傳統文化敬天信神,相信人的善惡行爲存在着因果報應的法則,因此歷代許多君王善於納諫、勇於自責,從而化解危機,解決困難。 據《商史》記載,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即位後,天不下雨鬧大旱七年之久,成湯於是來到桑林之野誠懇地向上天祈禱,他以六件事自責道:「是因爲我的政令無度;或是我使得臣民有違職責;或是我的宮廷生活奢侈腐化;或是我任由後宮弄權亂政;或是我吏治不嚴使賄賂盛行;或是我聽信讒言以使小人得勢?」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裏便下起了大雨,這就是歷史上的「湯禱桑林」。 商湯禱雨開啓歷代明君修身和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的先河。在皇帝即是法律的時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更顯天威。 唐太宗罪己廣爲人知,當時御史向唐太宗告發廣州都督黨仁弘貪贓枉法。太宗心想:「他跟我多年,東征西討,很有才能,怎會犯這樣罪呢?」 唐太宗懂得若不懲治貪官污吏,邪風會蔓延,百姓要受苦,朝政會亂法度。於是下詔大理寺拘捕歸案,秉公審理。 大理寺依據把黨仁弘判成死刑,稟奏太宗。唐太宗覺得黨仁弘是個難得的將才,爲自己立過汗馬功勞,應該給他悔過的機會,於是御筆改爲罷官流放。 唐太宗反思隨意改判,損害法律的尊嚴,對貪污者是縱容。唐太宗沉痛地說:「朕徇私亂法,理應受到懲戒。現在我要到南郊去,身居茅廬,沐浴齋戒,向上天謝罪三日。」羣臣跪下勸阻。唐太宗看看跪在地上的滿朝文武,沉痛地說:「衆愛卿能原諒朕,朕不能原諒自己。我可暫不到郊外對天謝罪,但要頒發詔書,向天下昭示自己的罪過。」說罷,提筆寫了「罪己詔」,令大臣速向全國臣民頒佈。 唐太宗曰:「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爲了百姓寧願上天把災難都降在自己身上。海納百川的唐太宗胸懷天下、開明納諫、忘我至誠之德是成就大唐帝國、百國朝聖的靈寶,乃厚德載物! 據《清史稿》記載,清朝嘉慶帝即位後,下詔求言獻策。洪亮吉任職上書房,寫下千言的奏摺,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切,觸怒嘉慶。下獄並定死罪,隨後嘉慶後悔,又下旨改爲流放伊犁。 洪亮吉被流放伊犁後,這年四月,北方大旱,地方官們祈雨,不下;嘉慶祈雨,不下;設粥場賑濟饑民,不下;下令赦免人犯,還是不下。 嘉慶憂心忡忡,自己想到可能是冤枉洪亮吉,激怒了上天。他親自抄寫平反的詔書,當他寫完「欽此」最後一筆的時候,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着雷聲大作,大雨從天而降!嘉慶感嘆道:「天鑑捷於呼吸,實可感畏。」人之所爲,神目如電。人的善惡行爲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 從周具文武,到康乾盛世,諸多明君敬神、罪己、濟民,天道慈悲神聖。「老百姓是衣食父母」,諸多明君「罪己詔」恩澤百姓,廣施德政,推崇佛法,佛光普照人心,正氣風尚,長治久安,經濟走向空前繁榮,被譽爲「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百國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