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周迅为《家园》(Home)的中文版进行了旁白配音。图左为该片的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人民报消息】一部讲述地球环境变化和资源使用的纪录片--《Home》中文译成《家园》,是一部法国制作的非盈利影片,导演是著名法国摄影师、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法国导演贝松(《第五元素》导演)担任制片。贝特朗和他的团队耗费了一年半时间,遍历整个地球,才得以完成此片。 演员周迅为该片的中文版进行了旁白配音,她说:「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我在配音的过程里哭了好几次。第一次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就觉得一定要为这个电影做些什么,一定要让这个纪录片被更多的人看到。」 史上投资最大的环保纪录片 影片述说,经过40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20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 导演贝特朗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 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来自50多个国家的影像给人类带来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残酷掠夺,应当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 为了展示各地广阔的风光,《家园》采用了各种不同拍摄方式,导演贝特朗跟一名摄像师、一位摄影技师和一位飞行员驾驶一架小型直升机飞跃了世界上55个国家,历时18个月才完成。拍摄过程中使用了「Cineflex」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原本是一种军事器械,能够有效减轻振动从而获得高清画面。 《家园》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播,在181个国家发行,打破了历史上电影发行量最大的世界纪录。在YouTube上发布后,《家园》在头24小时里即获得了400,000的点击率,到2009年10月总点击率超过310万,在世界各地的电视台也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在法国电视2台首映时,仅在法国就有超过800万的观众收看。 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 贝特朗的航拍既是对地球直观真实的再现,又美得令人吃惊;粗看恢弘大气,仔细观察又会注意到被清楚展现的细节,画面极具震撼力。 让影片增色不少的电影配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创作,并由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演绎。影片音乐中融汇了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舒缓而哀伤,传达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与恐惧。 在《家园》里面,可以看到多样生物被人为破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给人类肉食的牲畜,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原始森林的桉树几乎被砍伐殆尽,于是又不得不种植桉树,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份,快速消耗着地球的资源。 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影片中,还列举纽约、拉斯韦加斯、洛杉矶、深圳、孟买、东京和迪拜等城市,能源、水及食物被大量消耗的例子。 从两极到喜马拉雅山,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一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更多的震撼来自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光秃秃的山头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马达加斯加山坡上满目疮痍的是被雨水侵蚀的深坑,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只剩下20%的冰川……这一切,触目惊心! 本纪录片不但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可怕事实,而且也描述了人类正在做的保护措施:包括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园,各国在环保事务上的国际合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和改革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以应对目前全球面临的问题。但是已经晚了。只要人类的道德持续下滑,神为人类准备的完美地球就不可能复原。 整个纪录片表达了「相互依存」的主题;所有生物以及地球互相处于一个「微妙却至关重要」的自然平衡,任何生物都无法独立生存。 《家园》这部记录片的价值在于让人类看到自己的堕落,看到只有改过这一条路能够避免自身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