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年俗吉話 春聯爲什麼叫桃符?(圖)
 
2017年1月21日發表
 
清代前春聯普遍稱桃符。

【人民報消息】爲什麼說桃符能辟邪?桃符怎麼演變成春聯?春聯傳來自何時起?歷代有什麼轉變,說來話也長…… 桃符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則起源於桃木。傳說起源很早,古代民間盛傳度朔山的巨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兩個神人專門緝拿妖魔鬼怪,他們將壞鬼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吃。老百姓就用桃木雕刻出想象中神人的樣子,或在桃木上畫像,懸掛於門上,藉以趨吉避凶。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條目之下記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爲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縳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兇也。 仙木桃木 神荼 鬱壘 到了魏晉、南朝也承襲這樣的風俗,見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民俗:造桃板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按莊周雲,有掛雞於戶,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於旁,百鬼畏之。 從以上的典故記載看來,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除夕裝飾桃人、在門戶上掛桃板門神畫、插桃符以驅鬼辟邪已經是普遍的民間風俗。 到了隋唐民間普遍有掛桃符的習俗,因爲桃木被視爲能鎮邪的仙木。據隋唐《藝文類據》集《桃花綬》記載,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門上,壓邪氣,此仙木也。 桃符爲什麼演變成春聯 唐代韋璜〈贈嫂〉(序雲:阿嫂相疑留詩)詩中,有「桃符」一詞,尋詩中義,還是指辟邪的桃符:赤心用盡爲相知,慮後防前秖定疑。案牘可申生節目,桃符雖聖欲何爲。 桃符爲什麼演變成春聯呢?據說五代時後蜀後主孟昶曾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慶新年。流傳到宋代,帶起文人雅士仿效之風,桃符題聯賀年、迎春的風氣漸漸傳播開來。 傳到了北宋,歲俗記文獻《東京夢華錄》記載過年節景,市井熱賣門畫、桃板、桃符: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 從宋代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看出當時掛貼桃符的習俗廣泛流行於千門萬戶的情景。 春聯何時普及百姓家 桃符也不僅刻於桃木桃板上,一般木板也可替代,到了後來,方形紅紙也開始派上用場。其中除了神荼和鬱壘的字樣外,一些吉祥短句也被寫進紅紙,這些吉利話語寫成對,必須講究句語的相應對仗和上下對子的字句字數一致,漸漸有了春聯的雛形。 桃符真正轉化爲春聯進而普及是在明代。因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喜好,下令除夕時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貼春聯一副,由於帝王的強力提倡,歲末年初要貼春聯的習慣就很快普及全國。 從明代北京風俗記《宛署雜記》記載可以了解明代政府提倡桃符由中央下及各地方的實況。明朝明令各官府,含各察院、京畿道、本府縣在上任、新年時合用桃符、門神的事項,還有各地方衙門和各所屬相關單位,甚至土地祠、後宅門等等在新年(當時稱「新正」)必須貼「桃符」,貼多少副、多少錢都有詳規,並由政府給予開支。 拾掇《宛署雜記》記載二處,如下:各察院、京畿道、本府縣各官上任,合用桃符門神等項銀二十二兩八錢四分。 各衙門新正:學院、按院、鹽院公所各門神、桃符二副,共價一兩六錢五分。太僕寺正堂、大門、二門、東西角門、土地祠、後宅門、大小門神、桃符各二十副,共價一兩四錢三分二釐。少卿三堂,每堂中小門神、桃符各十一副,共價七錢八分八釐。禮儀房折門神、桃符價一兩五錢,吏解。陰陽學中小門神、桃符三副,價一錢四分六釐。本縣大門、二門、東西角門、後宅門、大小門神、桃符各十一副,共價九錢五分;糧匠、屯捕各官門神、桃符各二副,共價三錢四釐。每年禮儀房元宵折紗段價一兩,吏解。以上俱本縣行銀支辦。 從上述來看,明朝的政府行令中都是用「桃符」這個詞。明代桃符大行於天下,但是「春聯」這個用詞還不普遍,在明代的文學著作《西遊記》中,倒是有「春聯」的說法,見〈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情節:……有向南的三間大廳,簾櫳高控。屏門上掛一軸壽山福海的橫披畫;兩邊金漆柱上,貼着一副大紅紙的春聯,上寫着:「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香梅小院春。」 清代春聯盛行 及至清代,春聯大抵代替了桃符的說法,春聯的發展和民俗活動更達到高峯。清代的歲俗記文獻《燕京歲時記》記載春聯即桃符,進入臘月時節文人墨客執筆寫春聯的熱況: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惟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分享:
 
人氣:44,58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