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訓儉示康> 司馬光的教子之道(圖)
 
陸真
 
2016年8月27日發表
 
司馬光言傳身教,把生活節儉看成是與道德質量關係密切的大事。爲了 教誡兒子司馬康認識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形式寫了一篇〈訓儉示康〉。

【人民報消息】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時陝州夏縣(今屬陝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曾任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等職,後被追封爲溫國公,故稱司馬溫公。他是著名史學家,著述宏豐,《資治通鑑》爲其代表作。 司馬光雖然官居高位,但在生活上,嚴格約束自己,作風淳樸節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爲了教誡兒子司馬康認識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形式寫了一篇〈訓儉示康〉,主要內容有如下數條: 其一,抨擊侈靡陋習。孔子曾說過「以約失之者鮮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約爲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到譏笑,實在是奇怪的事。 他列舉種種事實,指出近幾年來風俗頹弊,講排場,擺闊氣,影響所及,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都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着絲鞋。人們爲了酬賓會友購買山珍海味,添置餐桌器皿,「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如果不是大操大辦,就是小裏小氣,那就「人爭非也,以爲鄙吝」。爲此,他慨嘆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其二,提倡節儉的美德。司馬光讚揚宋真宗、仁宗時李沆、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着重援引宰相張文節的話說:「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接着,司馬光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然後解釋道德和儉約的關係。司馬光說:「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大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由於追求奢侈,不尚節儉,「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招致敗家亡身,後悔莫及。 其三,切戒奢侈以齊家。司馬光爲了使兒子進一步認識奢侈的禍害,列舉春秋時期宋國上卿正考父和魯國大夫季孫行氏的節儉行爲,說明節儉對於持家和興家的重要。他告誡說:「西晉時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有人,生活豪侈,冠於一時,結果是『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司馬光言傳身教,把生活節儉看成是與道德質量關係密切的大事。他的兒子司馬康雖然官爵不高,任校書郎、著作郎、侍講,但亦以博古通今和爲人廉潔而稱着於世。 嘉祜三年,司馬光任開封府推官,京城皇親國戚、勢官大姓、豪強姦猾錯雜其間,是有名的難治地方。他不徇私情,秉公辦事,懲惡揚善,一府安然。之後,司馬光又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翰林學士、參政知事等職。他薦賢才,擊奸邪,任用廉吏,誅斥貪殘。被時人從心底稱他爲「天下真宰相」。 司馬光爲官,從不爲家人謀取好處,並諫勸皇帝首先要帶頭,對宗室、外戚、後宮內臣以及外廷大臣的「俸給賜予,皆循祖宗舊制」。有非份求取者,「一皆塞絕,分毫勿許」。他將英宗親政時賞賜給他的珠寶「爲諫院公使錢,金以遺舅氏,義不藏於家」。 一生爲國爲民、嘔心瀝血的司馬光,辭世後,「皇太后爲之慟,與帝即臨其喪」,賜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曰:忠清淬德。「京師人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器以過車。及葬,哭者如哭其私親」。送葬者以千萬數。「都中及四方之人皆畫像以祀,飲食必祝。」這就是司馬光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心中的份量。 (參考數據:《宋史》)△

 
分享:
 
人氣:30,49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