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古代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的張大節敬天信命,一生行善,不但得到長壽的福報,還福澤兒子。 張大節擔任工部員外郎。盧溝河的水氾濫了,張大節奉聖旨護視堤岸,又到金朝的東京當官,人們信服他的公平。 張大節升任工部郎中,當時鑄造錢幣的方法有弊病,張大節和吏部員外郎麻珪管理這事。由於堆積的銅都粗劣,無法鑄造銅錢,有人想把這筆損失轉嫁到百姓身上。張大節說:「這是地方官收銅時犯下的過失,老百姓怎麼能參與呢?」於是把這事報告了上去,免於讓百姓承擔。 張大節改任戶部郎中,定襄地區被辭退的奸吏誣告說縣裏有十八個村的百姓私藏鑄造銅錢的銅。張大節查到實情,判奸吏有罪,百姓刻石碑頌揚他。 後來,黃河在衛地決口,橫流向東。滄地境內有九條河的故道,張大節修繕這些舊河的河堤,使洪水沒有造成災害。 金章宗即位後,張大節到中都當官,進言說河東地區的賦稅重,應該減稅。議政的人有的不同意。張大節拿其它地區的賦稅標準質問他們。於是,朝廷下令減少河東地區的賦稅。 張大節調到廣寧府,轄區內有銀礦可以冶煉。地方官認爲爭鬥、搶劫由此產生,交給河東、西京地區的司法官和州官共同商議,都認爲官府專營有利。張大節認爲,山川河澤的利益應當與百姓共享。況且貧而無業的人,嚴懲他們能禁止他們偷盜嗎?應明確告訴百姓,給予他們田地,他們只需交納賦稅就可以。那麼遊手好閒的人有了資產(就不會偷盜了),對官府也方便。章宗皇帝聽從他的建議。 張大節懂得感恩,他從任倜那兒得到學問,就對任倜報恩,對待任倜的兒子比自己親生的兒子還好。 張大節相信命運天定,對榮華富貴看得很淡,一生注重自己的修爲、操守,重德行善,愛護百姓,活了八十歲的高壽。張大節的兒子張巖叟也得庇廕,官拜忻州刺史。 (參考數據:《金史卷九十七列傳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