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身怀"百刀切槟榔"绝技 老药工望传人(图)
 
2016年3月21日发表
 
85岁的河南老药工朱清山当地人都叫他「药神」。

【人民报消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难以置信,一个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在切刀下仅一分多钟就变成了100多片薄如蝉翼的槟榔切片。85岁的河南禹州老药工朱清山便有这般鬼斧神工的技艺,当地人都叫他「药神」。 据新华网3月9日报导,朱清山1931出生于禹州朱阁镇一个中医世家,13岁就到老字号药棚「元丰祥」当学徒。在中医药领域摸爬滚打,朱清山练就了一身绝技︰眼观其色,嘴尝其味,鼻闻其香,他一掂量便能讲出这些药材的产地、成色以及炮制后的药效。时间久了,朱清山甚至简单用脚踢一踢装药的麻袋,就能根据药材发出的声音判断出干湿程度,毫发不爽。 禹州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在1911年柏林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九蒸九晒熟地黄」曾引起巨大轰动。可惜,这一独特技艺却在1956年左右逐渐失传。「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不甘让传统中药炮制技艺就此埋没,1997年起,朱清山开始研究复原「九蒸九晒」技艺。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2007年,朱清山终于成功复原了古法九蒸九晒熟地黄。对传统的传承不仅在于复原,更在于创新。朱清山在制药时还创制了更精密的炮制方法,经过他炮制的地黄,可谓「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真正达到了古书上记载的熟地黄标准。 如今,朱清山在老家朱阁镇办了药厂,专门从事中药泡制和研究。经过朱清山炮制的九蒸九晒熟地黄、九蒸九晒黄精等中药制品,代表了禹州炮制技艺的最高水平。2009年,朱清山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小小的槟榔,用机器不过能切出三四十片。过去当学徒,老板不让用油灯,很多时候我都是摸着黑切的」。朱清山边切边说,就连不看刀片都可以「呲呲」地切,几十个槟榔一会儿就切完了,端详那些切好的槟榔片,可谓薄如纸、轻如羽、透如纱。 中国中药界有这样功力的人屈指可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1945年朱清山到禹州城关老字号药棚「元丰祥」当学徒,已过去70个春秋。 朱清山一直恪守医者仁心,是出了名的「药管严」,让病人用最少的钱来最有效地治病。他说,把槟榔切成薄片并非只是追求「形式」,是因为这样切片后才能把药材的有效成分熬出来,增加药效。 近年来,让朱清山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成功地恢复了九蒸九晒的炮制工艺。一进入朱清山在朱阁镇老家办的药厂,他就招呼大家品尝秘制的地黄、黄精、黑芝麻、黑豆等药材。 「可别小看这熟地黄,它精选自上品淮地黄,经精制、浸泡后,用铜锅、铜笼蒸九遍晒九遍,总共80道工序,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朱清山活动起来,身手像个60多岁的先生。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禹州九蒸九晒熟地黄的传说在医药界广为流传。可惜的是,1956年左右,九蒸九晒工艺因种种原因失传了。从1997年起,朱清山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复原了九蒸九晒熟地黄。 朱清山炮制的「四大九蒸货」包括九蒸九晒熟地黄、九蒸九晒黄精、九蒸九晒何首乌、九蒸九晒槐角,代表了禹州炮制技艺的最高水平。 2009年,他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药炮制要经过选洗、泡、切、煮、蒸、炒等繁琐程序,以祛除毒性、提高药效,同时方便存储,而传统技艺却在现代机械化的大潮中面临着衰退甚至失传的危险。当年享誉全国的禹州老药工,如今只剩下朱清山一个人,硕果仅存的他倍感肩膀上的责任。 「不能在我这一代把这个炮制技艺丢了,带到墓坑里去太可惜了。没有在社会上传承下去,这一辈子白活了。」朱清山想用余生将炮制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当年禹州享誉全国的老药工一共有4人,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了。」炮制是中药制药最核心和关键的部分,然而谈及禹州中药炮制这项千年技艺的后继无人现状,85岁的老药工朱清山显得忧心忡忡。△

 
分享:
 
人气:358,527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