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古扇 惊艳世界的美(多图)
 
2016年11月20日发表
 
檀香扇有天然香味,轻轻摇即馨香四溢。

【人民报消息】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在中国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扇子,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 国风古扇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面积大而可搧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加书画,使之愈加赏心悦目。 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参加,扇子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以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最为出名,更是并称中国的四大名扇。 扇子的美好寓意 扇子是中国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历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子上面题诗作画,言情托志。 古代扇子有时被看作是官职的象征,大概是因为古代官员多为文人出身,而文人又常随身携带扇子,在各种场合中常持扇揖让。三国时诸葛亮手执羽扇运筹帷幄,其神态悠闲自若,后来人们又把羽扇看作是智慧的象征。 古代女子最中意一枚枚圆形有柄的团扇,视为儿女情长、美好的定情之物,既可作信物,又可诉衷肠。美好寓意的赋予谱写了很多浪漫的故事,心灵手巧的西施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越国大夫范蠡定下百年好合的誓约。 西汉时期的团扇,因为洁如明月蕴涵团圆、欢聚之意,被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魏晋时期这种寓意仍然被继承着。 造型百变的中国古扇 中国扇,造型百变风格多样。再加上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羽扇

18至19世纪,中国出口西方国家的羽扇,原料珍贵、工艺精湛。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以孔雀、鹤、雕、鹅、雉等鸟禽类羽毛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它不仅为纳凉、装饰、舞蹈所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陈列品。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 羽扇扇柄一般多用竹、木,高档者则用兽骨角、玉石、象牙为柄。柄尾或穿丝缕,或坠流苏。制羽扇时要经过采羽、选羽、刷羽、洗羽、理毛、修片、缝片、装柄、整排、饰绒等诸多任务序。作扇之羽毛以羽纯白者为上,择整齐洁净者为上,如果要改变羽毛的原色还需染羽。 羽毛扇既是夏令解暑驱蚊的佳品,又可供人们作装饰之用。因其风势柔和清凉爽身,盛夏酷暑之际老幼及病人、产妇使用尤为适宜,故深受人们喜爱。 纸折扇 纸折扇为最普及。纸折扇是以细长的木料制成众多的扇骨,然后将扇骨迭起,其下端头部以钉铰固定,其余则展开为半圆形,上裱糊以纸作扇面,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 纸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折扇骨大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糊香涂面的、捶金的、洒金的,内容有山水花鸟、书法诗词,可谓无所不包,雅俗共赏。 象牙扇

象牙扇质地坚韧。

象牙质地细密坚韧,便于雕刻,并可染色,是制扇的名贵用料。清代,象牙不仅常常被制成扇骨,而且被用来制成一把完整的扇子。 真丝扇 真丝扇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真丝扇用真丝绸缎面料制作而成,做成扇面色泽优雅而沉静,光泽内蕴,有一种温文的气质,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是馈赠友人之佳品。 檀香扇 檀香扇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有天然香味,轻轻摇即馨香四溢。 绫绢扇 绫绢扇是宫扇的一种,是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 绫绢扇以苏州生产的最精良,造型美、画面精。用铁丝作外框,用绢糊面,彩带沿边。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作扇面装饰。 东西方交融的外销扇

外销扇,曾于西方造成风潮。

中国古扇走出中国,融入世界贸易往来之中,是自丝绸之路开拓之时就已经开始的。16世纪初,自葡萄牙的船只出现在中国海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就揭开了崭新的一幕,中国的商品不断输入欧洲并逐渐在欧洲形成「中国热」。 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外销扇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利用许多传统艺术语言,但整体又有西方审美特点,体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呈现东西方交融的装饰风格特色。 外销扇在材质、题材、纹饰、工艺等方面做工更加精细,成为西方上流社会亮眼的宠儿,在18世纪的欧洲风靡一时。 一柄古扇,两种画面,清风袭来,暗香浮动。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小小的扇子历经千年,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也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成为人们手中倍加讨喜的雅玩清赏!△

 
分享:
 
人气:42,52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