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正在帮董家骥洗脚。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杨令凯综合报导)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来自朱子家训。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忙,要心存感恩,这是一种美德。如涌泉般的报答可能不一定能实现,但至少要做到内心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好,以后你才有同理心去帮助别人。近来媒体报导一则感人的新闻,真正的「受人点滴,报以涌泉」的实例。 据《楚天都市报》4月28日报导,今年81岁的董家骥老人一生未婚,他是原武汉市葛店化工厂的老职工,一直住在该厂位于葛店的招待所里。28年前老人给廖敏下的一碗白面,让他感念至今,在老人的住处面临拆迁时,廖敏与妻子将他接回家中,决定为老人养老送终。 不是一家人 却同住一屋檐下 廖敏和严晓燕今年都是43岁,住在葛店小区14栋。记者来到他们家时,董家骥正看电视。如果不是听老人亲口说起,很难让人意识到,这位老人并不是廖敏家的「一份子」。 董家骥告诉记者,当初廖敏夫妇要接他到家来住时,他有点犹豫,因为担心影响廖敏一家人的正常生活,住了半年多后,他彻底打消了顾虑。廖敏夫妇把他当做亲人来照顾。一日三餐,二人轮流做饭给他吃。 晚上睡觉前,廖敏会端来热水帮他洗脚,做足底按摩。因为身患糖尿病,他每晚起夜四五次,廖敏就特地在他的卧室里准备了尿壶和痰盂。 对于廖敏夫妇对他的好,董家骥告诉记者,:「你们一定要好好报导他们。」 为打消老人顾虑 签下赡养协议 廖敏介绍,去年7月,老人住的招待所面临拆迁,在他的再三要求下,老人才答应搬到他家。刚开始几个月,老人很不注意饮食,导致血糖血压一度失去控制,显得有点自暴自弃。他和老婆知道老人心中有顾虑,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于是在今年2月,夫妻二人与老人签下一份协议,承诺无偿赡养老人直至去世。 「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严晓燕说,今年过年后,董家骥前后4次住院。期间,她和老公轮流去医院照顾老人,惹得病友们羡慕不已,「都以为我们是他的亲儿女。」 「我没有房产,也没有什么存款,你说他们这是图个什么?」董家骥说,住的地方拆迁后,他每个月可以拿到1,200元的安置费。他把存折交给廖敏夫妇,但是二人从来不去取钱。 一碗面的恩情 记在心里28年 谈起与董家骥的缘分,廖敏说这都是因为28年前的一碗面。 当年,15岁的他从恩施老家赶到葛化厂顶父亲的班,到招待所已是晚上7时多。董家骥见他饥肠辘辘,给他下了一碗白面。那时,他觉得这碗面是他从小到大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碗面。自那以后,他就把老人当成了亲人。 1996年,廖敏和严晓燕结婚后在葛化厂开了一间小炒店,二人就经常把董家骥接到店里吃饭。2007年,廖敏一家搬到葛化小区,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抽空去看望老人,给他买些营养品。2009年至2011年,夫妻俩又回到葛化厂承包食堂,也每天坚持给老人送饭。 「我觉得跟他老人家特别有缘。」严晓燕笑着说,认识廖敏之前,她在董家骥住的招待所上班,也经常帮他洗衣服。而她之所以会跟廖敏结合,也是因为看到老公为人憨厚老实,对老人非常有孝心。 严晓燕的父母也把他当亲人照顾 严晓燕的父母严国文和胡明珠两位老人也住在葛化小区,他们非常支持女儿和女婿的做法,也把董家骥当做亲人。 74岁的严国文说,他和董家骥以前也是同事。每天上午,董家骥定时往他家去。看到他远远走过来,他会上前去搀扶一把。坐定后,他就给这位老大哥泡上一杯茶,拿出家中订阅的报纸,二人一边看报纸,一边谈论热点时事。 「出门搭车,我们也会先帮他找座位。」胡明珠说,有时候他们3人结伴出去走走,她和老伴总会随身带个小板凳,人多没有位置时,就让董家骥坐在小板凳上。 「他们为年轻人树立一个好榜样。」严国文说,他和老伴生养了5个子女,相信等到他们老到不能动的那一天,儿女们也一定会像照顾董家骥一样照顾他们。 对于这感人的一家人,网友也称许有加: 「善有善报,多做些善事,为自己也为家人积德吧!」 「你对我好一分,我便把剩下的九分补足,对你十分的好!」 「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 「我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让我谨记善良总会有回报,今天你做的滴水恩情,或许明日就有人涌泉回报。」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希望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宽厚的美德在这家人身上表现出来。愿中华大地上好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