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廣西兔脣寶寶被棄荒野10天奇蹟生還(圖)
 
2015年5月17日發表
 
兔脣男嬰被棄荒野10天奇蹟生還。
護士正在查看脣裂嬰兒。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俞家安綜合報導)一個正常人在荒野中10天不吃不喝能生存下來已不尋常,更何況一個新生兒被淺土掩埋了8天。 5月4日,廣西省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發生一件既駭人聽聞又匪夷所思的事。一上山採藥的中年婦女,在墳地旁邊隱約聽到哭聲,由於擔心遇到「不乾淨」的東西,遂急忙到山腳下的佛堂求助居士,隨後,居士來到墳地處細聽,發現是嬰兒哭聲,隨即報警。 據《南國早報》5月11日報導,這名男嬰剛出生不久,由於患有先天性脣裂,被家人先是遺棄在荒野兩天,隨後被埋在地下8天,所幸及時被發現,才倖免於難。 幸運的嬰兒 目前生命體徵平穩 5月10日中午,記者走訪田東縣人民醫院。記者來到嬰兒的病房,一名頭部插着吊針、身上包裹着幾層毛巾的男嬰正安靜的躺在病床上睡覺。 收治這名棄嬰的田東縣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吳偉利說,寶寶入院時病情危重,脣裂,口腔內有泥土,牙齦糜爛,面部、背部、臀部、雙足、雙手多處擦傷。經過治療後,寶寶能吸吮牛奶,體重由入院時的2.7公斤增至3公斤。 劉阿姨是照顧脣裂嬰兒的護理工,看護嬰兒已有5天時間。她告訴記者,第一天剛到醫院照顧嬰兒時,嬰兒身體狀況很差,躺在嬰兒保溫箱裏護理,當時還隱約能看到他身上的傷痕和泥土的痕跡。6日那天醫生們幫他護理時,他還吐出一坨又黃又黑的東西,「據醫生說是吃進肚子裏的泥巴」。 同病房的其它患兒家長說:「男嬰的家長太狠心了,怎麼說也是親生骨肉,做出這種缺德事就不怕遭報應?」他們得知小孩的身世後,也心疼他,平時有什麼適合嬰兒的東西,也會分他一點。 曾被埋於亂墳堆下 記者隨後來到發現嬰兒被埋的居士趙女士的家。百色市靖西籍的趙仕敏今年75歲,她介紹,5月4日上午,一平時常來佛堂做佛事的婦女陸鳳蓮從佛堂後山鳳龍嶺急忙跑下,說在半山腰一片墳地處採摘草藥時,隱約聽到有聲音從墳地裏傳出,嚇得她趕緊跑下山。 趙仕敏說,在陸鳳蓮的指引下,她爬上半山腰這片墳山,蹲在陸鳳蓮所指位置處細聽,果然有聲音從墳山邊上傳出,又細聽幾分鐘後發現,這聲音是嬰兒的哭聲,隨後立即報警求助。 警方到達現場後,在覆蓋着雜草的泥土裏發現放在紙盒裏正在哭鬧的嬰兒 。由於當天早上曾下過一場大雨,紙箱上層已被軟化,泥土流入紙箱內將嬰兒埋住,只剩臉部還剩點空隙,紙箱裏還放着布料、衣服等物品,之後120救護車便將嬰兒移送醫院救治。 趙仕敏說,鳳龍嶺是當地著名的墳山。「這個嬰兒被埋在這成百上千的亂墳當中都能被發現,可謂是福大命大」。 嬰兒遭家屬遺棄 10日下午,記者來到平馬鎮四平村,試圖與嬰兒的父母親取得聯繫。在村裏,當記者提及脣裂嬰兒被埋一事時,不少村民紛紛擺手說不清楚。 經過數十分鐘的詢問,終於有村民偷偷給記者指路,男嬰的家就是路口第一間,院子種着樹木的二層樓房。幾天前,他看到嬰兒的父親回村子裏,他還好心上前詢問是生男還是生女,對方告訴他是男孩,但是已經夭折埋掉。直到前天他才聽到風聲,說是他們家屬活埋了小孩,「怪狠心的,以現在的醫術,脣裂嬰兒還是可以醫治好的」。 記者到當事人家走了一遭,並沒有找到這對夫婦,沒能確認脣裂嬰兒被遺棄的真實原因。 有村民坦言,目前出了這個事,這對夫婦想必也不想見任何外人,建議記者等事情平息了再說。 據新華網5月14日報導,經公安部門偵查,棄嬰的父母是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四平村的一對年輕夫妻。 妻子黃娜4月20日在醫院產下男嬰,但男嬰患有兔脣、鼻管缺失先天性疾病。在男嬰的外婆和奶奶等人勸說下,黃娜和丈夫同意遺棄孩子。 4月24日,男嬰的外婆廖紅等3人找到在縣城賣棺材的黃衛商量,黃衛向廖紅等人介紹縣城居民莫易處理。 莫易在收取人民幣1,800元「好處費」後,4月24日將男嬰裝入紙箱內,並拿到人跡罕至的四平村鳳龍嶺山坡上,意圖將男嬰餓死。 26日,莫易再次來到山坡上,以爲男嬰已經死亡,於是將他掩埋。 8天8夜後才被上山採藥的婦女發現並報警救了出來。 據了解,事發後,嬰兒的外婆等3名家屬及棺材店老闆等已被刑事拘留了,嬰兒父母則由於謀害親子的證據不足,暫時沒有被採取措施。 人類社會走到無道德的今天,動輒就殺人放火,卻不知這是一定要償還的。其實你今天所遭受到的一切不幸,都是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幹壞事而造成的,善惡有報是天理,只是人不相信而已。 中共統治中國已經60餘年,孩子的外婆不但是在無神論的教育之下長大的,而且還經過了中共的歷次整人害命的運動。幾十年來看到無辜良善失去生命、計劃生育殺害生命,看多了,人就麻木了,自己也拿害命不當回事了,只要自己合適就行,所以現在的人罪都很大,根本不知道欠命這是一定要償還的。當災禍臨頭時,以爲是偶然碰上倒霉事,卻不知是自己在爲做過的惡事埋單。△

 
分享:
 
人氣:29,41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