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小資料:18撰文將軍支持習近平的力度千差萬別(圖)
 
把握好戰鬥力標準的實踐要求 廣州軍區司令員 徐粉林
學習領悟習主席「要牢固確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全部心思要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要向打仗用勁」的重要論述,深深感到,把戰鬥力標準的權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實踐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具有正本清源、九九歸一的導向作用。貫徹落實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實踐要求,需要研究解決好四個問題: 確立「軍人價值在沙場」的使命追求。戰鬥力標準要紮根,首要的是「軍人生來爲打仗」的思想要紮根,把思戰練戰爲榮、離戰怯戰爲恥作爲官兵的價值追求和行爲準則。拉直三個問號:軍人的位置在哪裏?「兵者,以戰爲本」。作爲軍人,身在軍營一天,就一天不能忘戰。軍人的形象是什麼?軍人是力量的標誌、勇敢的化身,無論站在哪,都要能給百姓以安全、給敵人以震懾。軍人的榮譽從哪來?打贏是對軍人榮譽最高的期待,戰功是軍人最美最亮的光環。 按照「打贏明天戰爭」的要求立起標準。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標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必須堅持「以未來戰爭設計打贏標準、以打贏標準牽引建設」,突出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來構建戰鬥力標準體系。着眼明天打什麼仗,使總體能力具體化;着眼體系能力生成和釋放,使作戰要素能力指標具體化;着眼戰鬥力生成規律,使各項建設和工作的內容、時間、資源分配具體化。 推動「練兵先練將,考兵先考官」常態化。戰鬥力標準要變成行動,領導機關是主要矛盾,領導機關「全部心思」到了,部隊「一切工作」也就到了。時間要有保證,切實把主要精力、主要時間用於訓自己、強自身。內容要成體系,加強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訓練。考覈要活起來,重在考思維、考謀略、考膽識,重在臨機出情況、現場處置,活學活用。 完善「唯一標準唯一化」的制度機制。選官用將應以軍事素質設門檻,把相應的軍事素質,作爲晉升提拔的「通行證」。績效考評應以作戰能力論高低,關鍵要看對戰鬥力的貢獻,把一切工作和建設統一於戰鬥力標準之下。資源配置應以作戰效益判優劣,既看是否投在戰鬥力要素上,更看是否真正產生了作戰效能。
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 成都軍區司令員 李作成
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寬廣視野和思想光芒,體現了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科學思想方法,爲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從戰略上運籌,在大局中謀勢。放眼全局才能謀一域,把握形勢才能謀大事。要着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運籌謀勢,自覺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下行動;着眼國家軍事戰略佈局主動造勢,立足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況做好充分準備;着眼國家戰略利益拓展跟進借勢,乘勢而上抓建設,不斷提升軍事鬥爭準備質量和層次。 從哲學上分析,在重點中突破。堅持一分爲二看問題、重點突破帶全局,既看到部隊作戰能力不斷提升、戰鬥精神和戰鬥作風過硬的優勢,又看到特殊環境和歷史原因的影響,充分認清軍事鬥爭準備的複雜性、艱鉅性和緊迫性,按照打仗標準,大力加強重點作戰能力建設。 從系統上着眼,在體系中使勁。運用系統思維,綜合考慮、統籌佈局,把握整體性,突出偵察預警、指揮控制等能力建設,着力構建大區域大縱深聯合作戰體系;把握針對性,下大力解決制約體系作戰能力生成的短板和弱項;把握特殊性,按照高寒山地作戰制勝機理,不斷提高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 從創新上用力,在開拓中作爲。軍事領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堅持遏控危機與打贏戰爭、應對傳統安全威脅與新型安全威脅等相統一創新軍事戰略;突出聯合指揮組織、空地聯動協同等重點創新戰役戰法;統籌多層次保障資源、多類型保障力量和多元保障要素創新保障模式,以開拓進取的新思路、觀察問題的新視角,下大力破解重難點問題,創造性地推進軍事鬥爭準備。 從底線上堅守,在鬥爭中控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上,絕不含糊、絕不妥協、絕不讓步;掌握好鬥爭的原則性策略性靈活性,避免矛盾鬥爭擴大升級影響全局;堅持升級有備,只要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一聲令下,隨時都能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4/3/59207b.html
|<< 1   2   3   4   5   ►► >>| 全部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14年4月3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