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金家王朝是如何建成的?
金正日暴病駕崩 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鼓舞人心的一年,從「阿拉伯之春」到緬甸的還政於民,世界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勢不可擋,在民衆起義的洶湧怒濤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的獨裁者紛紛倒下。中國等專制國家的獨裁者兔死狐悲,惶惶不可終日,早已病入膏肓的金正日受不了刺激,以暴斃的慘狀倒在新年前,可惜,北韓的百姓還不具阿拉伯人的福氣。 兩年前,金正日預感自己來日無多,突擊選定金正恩爲太子,所以,金二世死了還有金三世。既是傳位世襲,當孝子賢孫護守王朝是金正恩的要務。金家王朝本是世界政壇的怪胎,如今居然傳到一個二十九歲「嘴上沒毛」的「乳兒」,整一個皇朝復辟。自由世界的人們不禁發問,如此逆世界潮流的荒唐事還要鬧到何時? 僞造出來的建國之父金日成 按照北韓的宣傳資料,是金日成領導「朝鮮人民革命軍」打敗了日本佔領軍,光復了偉大的祖國——北韓,他是名副其實的建國之父。 直到2006年,這個謊言才被日本NHK電視臺製作的記錄片《被隱藏的「世襲」》戳穿。製片組去美國、俄羅斯和東歐多國查閱當年的絕密檔案,採訪許多相關的當事人,以詳實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披露了在蘇聯的精心謀劃僞造下,金日成成功「建國」登基,成爲金家王朝「開國」皇帝的過程。 金日成1912年出身,十九歲時加入中共和東北抗日遊擊隊,後任抗日聯軍支隊長。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圍剿下,抗日聯軍逃到蘇聯的哈巴魯斯科,蘇聯把他們編爲遠東軍八十八特別旅,接受蘇軍訓練,由瓦西里.伊凡諾夫將校指揮,金日成擔任一個支部的隊長。伊凡諾夫證言,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軍攻打在北韓的日本佔領軍,認爲金日成所在的部隊缺乏戰鬥力,沒讓他們參戰。他特別強調,當時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叫「朝鮮人民革命軍」的部隊。 蘇聯解放北韓後,斯大林要欽定兒皇帝,就派特別宣傳部長格里高利.梅古萊魯去遴選北韓未來的領導人,對人選的要求除了能力,關鍵是對蘇聯的忠誠。梅古萊魯證言,當時最受朝鮮民衆信賴的是六十三歲的曹晚植,他被稱爲朝鮮的甘地,但他表面上支持蘇聯領導,內心卻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和蘇聯結盟,當然不中蘇聯的意。梅古萊魯就在其他幾位候選人中舍取,經過內政外交等問題的考問,最終選定金日成。 爲了宣揚金日成,梅古萊魯決定在歡迎蘇軍的數萬人集會上介紹「抗日英雄」金日成。出乎梅古萊魯的意料,金日成的英名早已聞名全國,羣衆卻看到一個三十三歲的毛頭小夥子,以爲他是冒名頂替的假貨,會場上頓時騷動起來。爲了阻止流言的傳開,梅古萊魯讓金日成重返故鄉,電臺、報紙再大勢宣傳金日成和鄉親見面的消息,使金日成的真身和領導人的角色固定下來。 走向個人崇拜 1948年北韓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和斯大林的畫像並列在遊行隊伍前面,金日成建國之父的形象就此確立。 1950年6月,金日成錯誤估計形勢,認爲美國不會出兵,悍然命令北韓軍隊進攻南韓,兩個月後佔領南韓近百分之九十的領土。不料,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部隊率領南韓反擊,儘管有中國志願軍助戰,北韓還是敗退回三八線。 這場侵略戰爭導致一百萬人無端犧牲,一千萬人的家庭被迫離散,金日成非但不反省,反而利用戰爭強化自己的權力。金日成一面宣稱戰勝了美帝國主義,一面藉此打擊異己,把「國內派」代表副首相樸憲承打成美國間諜,把戰敗的責任推到樸憲承身上,藉此肅清了樸派的全部人馬。 1953年斯大林死後,金日成就開始整肅一直支持他的「蘇聯派」,又是一大批人或被處決或下落不明,從蘇聯趕回國扶植他的僑民也被撤職驅逐。 1956年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六個月後,金日成訪問蘇聯,赫魯曉夫要求他放棄個人崇拜,由此鼓舞了反對金日成的「中國派」,「中國派」的領導策劃推翻金日成的政變。不幸,事情敗露,一個月內,兩千多人被按上「敵視國家體制」的罪名,在公開審判中,四百多人被槍決示衆,「中國派」全軍覆沒。至此,原來黨內比「金日成派」大的「國內派」、「蘇聯派」和「中國派」全部被掃滅,金日成的個人獨裁開始暢通無阻,金家王朝也由此開啓。 獨裁者鞏固權力的套路 共產國家的獨裁者無師自通,少不了都要唱相同的幾步曲——個人崇拜、樹立自己的思想,斯大林如此,毛澤東如此、金日成和霍查也是如此。 個人獨裁體制確立後,金日成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千里馬運動」,時間從1956年底、1957年初開始,金日成號召全體勞動人民「以跨上千裏馬奔馳」的氣勢,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爭取在兩年半內完成五年的經濟計劃。中國人看了,不用說就會想到,「千里馬運動「的時間、地點、口號幾乎和「大躍進」如出一撤,當然,「千里馬」的後果比「大躍進」的惡果也不遑多讓,兩年半後,北韓出現嚴重的食品、醫療及輕工業品的短缺,誰敢不滿抱怨就被送進監獄。 那些年,金日成簡直在和毛澤東拼比。1962年,金日成推廣全民皆兵運動,軍費達國家預算的百分之五十;同期,毛澤東也在提倡全民皆兵,勒緊褲帶造原子彈。1965年,金日成提出自己的「主題思想」,也就是「政治自主、經濟自立、軍事自衛」,。1970年代起,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已經作爲北韓唯一的指導方針。同年代正在鬧文革的毛澤東思想也達到頂峯,可以說是「雙峯並立」。最絕的是 ,金日成爲了維護個人崇拜,不惜篡改捏造歷史,把光復時歡迎蘇軍的集會改成歡迎金日成集會,照片上的梅古萊魯被換成了朝鮮人;這廂邊,不是黨員列席中共一大的毛澤東被吹成黨的創建人。 金二世登場 當然,金日成比毛澤東幸運,或者說中國的老百姓比北韓的百姓幸運一點,毛澤東的後嗣毛岸英被金日成拖死在抗美援朝中,沒當成毛二世。金日成自己有三個兒子可承大業,按儒家的傳統當然是長子金正日接位。從1960年代起,金日成開始栽培只有二十多歲的金正日,帶他出行視察黨部和軍隊,身份是金日成的祕書和警衛隊長。 金正日也不辜負父王的栽培,非常孝順父親。每天金日成出門時,他爲金日成穿鞋,晚上等在門口迎接,隨金日成到外國訪問時,金生日叱喝隨員對父親照顧不周,使金日成對他甚爲滿意。 金正日五十歲時,金日成親筆寫詩讚頌兒子: 白頭山頂正日峯, 小白水河碧溪流。 光明星誕五十週, 皆贊文武忠孝備。 萬民稱頌齊同心, 歡呼聲高震天地。 1973年起,金正日進入黨中央擔當宣傳部的負責人,他主導的宣傳工作重點就是強化對金日成的個人崇拜。一年後,金正日負責黨的組織工作,爲了遮人耳目,不讓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知道真相,在內部文件中金正日以「黨中央」名義發佈指示。文件稱:「『黨中央(金正日)』的意見就是領袖(金日成)的意見,『黨中央』的指導就是領袖的指導。」由此宣佈,金正日和金日成具有同等權威,金正日的接班人地位正式確立。 金正日爲接班做準備 當時,金日成指示大搞思想和技術革新,爲此成立以大學畢業生爲主的「三大革命小組」,由金正日直接領導這個組織,二十多萬人的組員成了金正日的近衛軍。「革命小組」獨立於黨和警察,成爲另一個控制人民的網絡,組員們深入全國工廠農村各單位直至家庭,負責監視民衆思想和意識,調查人們思考的一切,事無鉅細都要上報中央,任何違背「黨中央(金正日)」的意志或對他心存疑慮,都會受到處罰。 金正日還負責促進南北統一的「對南工作」,不惜採用恐怖手段,以「黨中央」的名義直接策劃一系列暗殺行動。1974年8月15日,韓國總統朴正熙和夫人陸英修出席漢城國家劇院光復節紀念儀式,僑居日本的韓國人文世光受指派槍擊朴正熙,陸英修當場中彈身亡。 事件發生後,南韓開始加強防範來自北韓的特工,金正日就指示從日本組織人進入南韓。他們把在日本留學的南韓人引誘到北韓,培養他們效忠金正日爲北韓工作,同時爲方便北韓的間諜僞裝成日本人進入南韓,需要日本護照和日語教育,他們就在日本和海外把16個日本人綁架到北韓,失蹤者的日本家屬至今還在尋找親人。 金正日正式登臺 1980年10月10日,北韓相隔十年召開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大會還邀請外國代表列席,金正日第一次登臺亮相,會後擔任黨中央委員會書記。 金日成高度評介金正日:「是文武兼備的真正的人民領導者」,「我對我國有金正日同志這樣的哲學家和理論家感到自豪」,1985年後,金日成退居二線,金正日成爲掌握實權的最高領導。1990任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1991年任人民軍最高司令,1993年任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1994年金日成撤手人寰,朝鮮的一個太陽隕滅了,金正日續鼎,一個新的太陽昇起了。北韓開始爲金正日造神,也免不了造假,把他的出生地蘇聯的哈巴魯斯科改成朝鮮三池淵郡的「白頭山密營」(可隱瞞金日成戰敗逃往蘇聯的歷史,金日成履歷中1941~1942兩年是空白)。 可惜這個金太陽照(罩)在北韓的十七年,用「先軍思想」治國,就是一切以軍事工作爲先,強調「沒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沒有子彈就不能生存,」導致全國連年饑荒,比金日成時代更加民不聊生,整個疆域就是一個大勞改營,二千多萬人在死亡線上忍受苦役。金正日留下的「輝煌」業績就是連串震驚世界的恐怖,爲阻撓破壞1988年漢城奧運會,先後製造多起爆炸案:1983年在緬甸預謀殺害到訪的北韓總統金斗煥;1987年的大韓航空爆炸事件,2005年後,更是利用手中的核武器操弄國際社會,勒索中國和韓國,訛詐美國和日本。 金三世的未來 如今,金三世大腹便便地傲然登場。一切照例又從造假開始,爲了在2010年和太祖的一百歲、太宗的七十歲湊到整數三十歲,也爲了遮掩他的「幼稚」,增加他的成熟度,1984年1月8日的出生日被改成1982年1月8日。 有一位相士看了金正恩的照片如此評說:「金正銀的額頭比金日成、金正日窄,看出其福、德不足,社會地位和政治處境將不順;金日成、金正日的嘴都是『一』字型,金正銀卻嘴角下垂,說明他意志薄弱,晚年運勢不佳。」 世界已經不是金日成、金正日時代了,連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都反對三代世襲,相信不用多久,北韓人民就會結束金家王朝。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