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時代週刊》:大陸能培養出林書豪嗎?(圖)
 
2012年2月18日發表
 

稱爲見證上帝存在而打球的林書豪(右)近來的表現,
連NBA的總裁史騰都稱是「奇蹟」,是NBA的神話。

【人民報消息】一直以來默默無聞的美籍華裔球員林書豪最近十來天一夕爆紅,以其在NBA的精彩表現獲得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地粉絲們的熱捧。美國《時代週刊》出報導分析,儘管中國球迷們對林表現狂熱,但在盛產奧運金牌的中國,要想培養出一個林書豪式的人才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紐約尼克斯隊的控球后衛林書豪過去一週來在全世界颳起了一陣「林旋風」。據《福布斯》雜誌估計,23歲的林書豪的品牌價值已經竄升到1,400萬美元,在全世界運動員中排名第六,是世界上品牌價值增長最快的運動員。

中國造不出林書豪

美國《時代週刊》記者漢娜‧貝茨近日撰文說:「作爲奧運強國和姚明的故鄉,中國(大陸)能『製造』出像林書豪這樣有天賦、有自信的控球后衛嗎?」文章認爲:「就目前而言,幾乎不可能。」

該文分析說,中國球探迷戀的是身高,卻並不那麼看重球員對籃球的熱情。身高優勢並不突出的林書豪可能不會被選中。此外,控衛最需要的是創造性,這往往在中國體育系統強調的不停訓練和紀律中被磨滅了。

文章提到,中國體育有自己培養球員的一套系統,也就是官方成立的體校。半路出家的球員很難進入中國的籃球聯賽。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選拔和培養運動員的制度是從前蘇聯照搬過來的「舉國體制」。這是一個由體育學校、培訓團隊和政府機構組成的龐大官僚機構。統一動員、統一調配,目標直指世界各大賽事的金牌。

「舉國體制」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集中力量,統一訓練計劃。身處這樣一套體制下的運動員生活無憂,只需心無旁騖地刻苦訓練。

前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隊員吳赤兵對媒體說,以前當運動員時,從襪子到內褲都是國家發。隊裏還自帶按摩師、廚師,到哪兒都是車接車送,連衣服都不用洗。
前北京乒乓球隊隊員王昕月認爲,「舉國體制」有着「市場體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從6歲便開始接受專業乒乓球訓練的王昕月說,球員們什麼都不用操心,完全是國家包了。她說,如果不是「舉國體制」,中國的乒乓球不可能有現在的水平。

體制壓制下的中國運動員

美國之音報導稱,這套在中國實行了幾十年的制度卻使得身處其中的運動員感到壓制。

報導表示,除足球、籃球等少數幾個項目,絕大多數中國運動員不許談戀愛,更不許結婚。運動員們訓練、吃飯、睡覺、有時甚至連上廁所都要向教練彙報。

與哈佛畢業的林書豪不同的是,「從娃娃抓起」的中國運動員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化課教育。除了體育之外,他們沒有應對真實世界的一技之長,一旦退役,便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前奧林匹克冠軍張尚武因傷退役後,因爲沒有生活來源,不得不以100元賣掉了他的金牌,甚至還走上了偷竊乞討的道路。

在「舉國體制」下,政府還可以以國家的名義扣取運動員的部份收入。拿到名次的運動員還必須向體育總局交出部份獎金,作爲對國家多年培養的回報。

去年,從國家隊「出走」的網球明星李娜贏得亞洲首個大滿貫;而中國短道速滑的旗幟性人物王濛卻因打架鬥毆被國家隊開除。這兩起事件在中國引發了是否該廢除「舉國體制」的爭論。

《時代週刊》的文章還說:「相比之下,看看培育未來NBA球星的美國公共球場,即使那裏只有破舊的籃板和有裂縫的混凝土地。或者看看印度,在那裏,任何一個塵土飛揚的場所都可以當做夢想成爲沙奇‧德魯卡的小男孩的板球場。而在巴西,連政府補助都得不到的貧民區孩子們卻在磨練着自己的足球技巧,等長大後他們就是另一個貝利或羅納爾迪尼奧。」

林書豪被新華社呼籲加入中共國國籍

在「林旋風」橫掃世界之際,中共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撰文稱:「林書豪近來在NBA的出色表現,使得將他徵召進已獲得今年倫敦奧運會入場券的中國男籃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過,他加盟中國隊難度相當大。最大的障礙就是林書豪的國籍問題。要成爲中國男籃一員,林書豪就要放棄自己目前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新華社更表示,如果林書豪「下定決心,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將『呼聲』轉化爲現實」。

一部份網友認爲,讓林書豪放棄加盟美國「夢之隊」的機會,放棄美國國籍,從而轉投中共國男籃,簡直是做夢。「樓主,你醒醒吧!進入夢之隊,是每一個美國球員畢生的夢想,除了NBA總冠軍,奧運會金牌和世錦賽冠軍對NBA球員來講是最大的榮譽,現在,林書豪無限接近夢之隊,這個時候放棄美國國籍,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好的理由。」

有網友調侃稱:「林書豪,你媽喊你加入中共國國籍!」網友「頭髮太長要去剪」則模仿「新華體」寫道:「針對邀請奧巴馬加盟中國共產黨這一話題,有關人士稱......要成爲共產黨的一員,奧巴馬就要放棄自己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

 
分享:
 
人氣:28,64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