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被馮小剛導演拍成電影,最近正在大陸上演,引發出人們對兩場大饑荒的反思。

都是大饑荒,肯定有它的相近相似之處:死亡很多人,極爲悲慘且發生人相食的人間慘劇。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共計死亡300萬人,1959~1961年則10幾倍於此,餓死人數保守估算也在4,000萬人。

作爲當權統治者,國內人民出現如此巨難,不管是什麼原因,當然肯定是難辭其咎推卸不了責任的。但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兩種不同制度統治下發生的災害,還是顯出它的明顯不同來。有兩點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一是戰爭的複雜背景。

河南1942年的饑荒發生於全面抗戰之時,也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都處於非常困難的特殊情況下。日軍橫掃東南亞,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相繼爆發,法西斯實力不可一世達到猖獗頂點。中國國內的抗日也處在十分艱苦的相持膠着的煎熬拉鋸狀態。蔣介石對外需要在日強我弱的被動情況下持久抗日(此前自九一八事變已經獨立抗日10年),對內還要面對中共借抗日之名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國共之間日趨擴大的各種鬥爭、磨擦。蔣介石曾經說過,共產黨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戰」,事實完全證明了這個判斷。因此雙方在華北、華東的摩擦糾紛不斷,著名的皖南事變就是新四軍不去東線抗日,反而卻向南深入國民黨軍隊防區搞「發展」而出現的(皖南是顧祝同第三戰區防區,東面才是日軍佔領區)。

河南地處中原的樞紐要衝之地,乃當時北方抗日對峙第一線(因黃河以北基本爲日軍佔領的淪陷區)。豫北、東、南皆日佔區,豫中、西爲國統區。所以戰略地位極爲重要,介於國軍第一、二、五、六大戰區之間,駐兵數十萬。所以才有電影中優先保障軍隊用糧等的說法。

如果日軍突破河南防線,就會一直向西佔領中國大後方,然後效法元朝滅亡南宋的路線,於西北高地揮師向南向東南沿海,由高及低一舉滅亡中國。蔣介石爲何炸燬黃河大堤?那並非傻子的隨心所欲,而是國民黨中央爲從戰略上阻敵西進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定。實踐也證明從此以後,鄭州以西廣大地區日軍再未侵犯,黃河確實成爲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了日軍繼續深入。

相比之下,1959~1961間的饑荒就遠遠不同了,熱火朝天的和平時期,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時期,卻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最慘痛的全國範圍的餓死人事件,且數量達四、五千萬之巨!

二是災荒的原因。

河南饑荒,單純從原因上找不外這麼幾個:(1)連年乾旱無雨;(2)蝗災巨大;(3)戰爭的因素,主要是日本侵略;(4)駐軍太多(與民爭食),各種賦稅供給也必然繁重;(5)地方當局翫忽職守。就是說,人禍的因素固然存在,但主要還是因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欠收絕收,人口也多(全省3,000多萬人)、兵馬也多,幾個方面交互作用而致。

共產黨之下的災荒則完完全全是人禍。據歷史記載和當事人回憶,1958年之後連續幾年,整個中國都是風調雨順,幾乎沒有出現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水旱蟲等自然災害。1958年甚至全國糧食大豐收(俗稱豐產不豐收)。這是目前中國史學界已經達成一致的看法。災害原因大家已經知曉——大躍進的結果。三面紅旗、全民砸鍋賣鐵沒黑沒白大鍊鋼鐵、趕美超英、實現所謂共產主義。糧食豐產能怎樣,只能爛在地裏;國庫裏800億斤糧食儲備,也沒開倉賑濟!尚不及電影中外邦小日本,竟然還去救濟災民!

雖然簡單的比較就能說明許多問題,但把接受中國傳統思想的蔣介石與信奉馬列邪說的中共放在一起來比較,實在是不具什麼可比性。比如電影中描寫的重慶《大公報》因報導河南饑荒一段,最終被停刊3日。要是放在中共名下,流程大概就變作:相關人員撤職檢查、開除、無限期停業整頓、報紙取締或吊銷營業執照、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判刑坐牢……換句話說,有災荒可以、迫害也可以、死人也可以,但說出真相就有罪了。聽說馮小剛導演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計劃拍攝,但無休止的審查如何能夠通過?雖然你反映的是國民黨的饑荒事,但中共太害怕中國人去「聯想」,饑荒多的去了,萬一浮想聯翩到中共大躍進導致的大饑荒怎麼辦?故只能拖延至今。

中共一直不敢將20世紀60年代的這場巨大災難真相公佈於衆。充斥教科書裏的不過是「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由於蘇聯政府背信棄義……」,一番輕描淡寫推卸責任,餓死4,000萬的悲劇就過去了,至今很多青年人竟然都不知道這場災難。

我們無法猜測馮小剛導演的用意,究竟是揭露國民黨,還是讓人們緬懷歷史,從中吸取教訓。作爲一個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力曾拍出《唐山大地震》那樣震撼的大導演,我們寧願相信他並非庸庸無爲的前者。

「我們是災民的後代」,而中共不是。中共沒有受災,只是所有災難的製造者。故我們都需要回顧和反思歷史,至少我們也不能忘記。中共則不需要什麼歷史,它只要掩蓋歷史、編造歷史就夠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溫故1942,是爲了知新1959~1961,知新中共統治中國的一切。只有深刻反思歷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認清中共的本質,從中共佈下的謊言迷霧中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