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小郵票爆出大祕密(圖)
 
酈劍鋒
 
2012年1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12年1月5日,龍年郵票由雲南省郵政公司發行,旋即引發國內外熱議。自1980年第一套生肖郵票(猴票)問世以來,好像還沒有過人們如此非議,因爲這張壬辰年龍票設計的實在過於兇惡。

對照郵票圖案仔細觀察,我們發現至少有以下四個特點:

(1)形狀特別,爲張牙舞爪的咆哮狀,這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龍形象形成極大反差,也與即將開始的過年喜慶氣氛相悖;而且正面龍的造型也極爲罕見,蓋因其神祕不易目睹龍的廬山真面目;

(2)龍頭一反過去長而尖尖的形狀,有點類似舞獅或虎的樣子,給人感覺很兇猛;又像人的臉,但面露猙獰;

(3)類似困獸猶鬥、負隅頑抗掙扎之像;

(4)虎視眈眈作準備襲擊狀。你從張開的血盆大口、尖利的龍爪、雪白鋒利的牙齒以及深黑的眼睛中,明顯可以感到一股殺氣逼人。

所以,網友們形容它像凶神惡煞一樣,擔心不是祥和之兆。

中共建政以來,共發行過三套龍票,我們不妨略作介紹,因爲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出很多東西。

一是1988年龍票,側面,剪紙做成。寓意當時改革之初,百廢待舉,一副亂攤子,在這種局面下,龍也興隆不起來,只能有名無實,沒有威嚴(「刻意迴避龍的威嚴感」)。相應地,只好用紙做成「假龍」模樣。

二是2000年龍票,書法寫成,我們可叫它「書法龍」:圖案是草書寫的一個「龍」字。當時中共開足全部國家機器鎮壓上億善良人羣,受到國際譴責孤立,爲掩飾失敗,繼六四之後再度「韜光養晦」,在國際上夾起尾巴,故草就「龍」字,寓意所謂「透出更多飄逸和靈性」,最後就是龍沒有了,只剩「龍」字、龍紋(草書「龍」字的背景是秦漢龍紋圖案)。

三是2012年龍票,中共自認爲發展了30多年,今非昔比,已經「崛起」了,因此就不需要什麼韜光養晦了。按照龍票設計者陳紹華(曾設計2008年北京申奧會徽和猴年、豬年郵票)的說法,「壬辰龍票不宜做得太過溫柔可愛」,不宜「過多強調親和力」,因此,「從威嚴神力,再到代表中國的自信,一個剛猛有力、威嚴自信的龍型才是恰當的。」

從以上龍年郵票的三個階段演變中,究竟可以看出怎樣的「門道」呢?

(1)郵票的設計體現了政治色彩,絕非普通一張郵票那麼簡單!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中國,中共的政治已經無所不在,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

(2)中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任意爲之,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所以龍年郵票就像變色龍一樣,不停地變來變去。

(3)「中共威脅論」和外國多年的擔心並非多餘。不行時就夾起尾巴裝孫子,像懦夫一樣低三下四;發跡後便露出猙嶸,與《紅樓夢》裏描寫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如出一轍。

所以我們說,小郵票反映出大學問。

聽說在整個龍年郵票設計過程中,專家評委們曾要求陳先生儘量設計「現代一些、慈祥一些、年輕一些」,就是那種延續已久的溫順、善良、年輕的龍形象,符合人們審美觀感及傳統文化特點,容易被人們接受。但最後還是陳先生力排衆議,「用自己的堅持說服了大家」!反言之,郵票的設計必然與評委們要求的「現代、慈祥、年輕」相反,不現代(陳先生認爲是正統,封兇惡威猛爲正宗?)、不慈祥和善(兇惡)、不年輕(老邁龍鍾),這就是2012年龍票所能帶給人的,且是故意爲之,因爲威猛外露才能夠「代表自信」。

我們說,既然郵票在中國也是政治的體現,那麼,它也必然反映了中共的本質和當下中共所面臨的處境:恐怖、兇殘、邪惡、困頓。西來幽靈和邪教本質使它只能一味與中國人民爲敵,與真理正義爲敵,與全人類爲敵,帶給世人的只有恐怖,你看圖案中的龍也確像團起身子,挺頭張嘴伸爪,好像隨時準備正面攻擊;同時,在困境中它又不甘於束手待斃,只好困獸猶鬥,以圖垂死掙扎最後一搏;無奈已是老態龍鍾,日暮西山。龍年郵票揭示出的這「三部曲」,不僅十分恰當,而且正是眼下中共的寫照!

《聖經》啓示錄裏有一大部份關於七頭十角的大紅赤龍的描寫,所以西方人對龍的認識也大多負面。對比起來,中共也確像那邪惡赤龍,處處以紅色爲代表,嗜血殘暴。雖然中共目前已是江河日下日暮途窮,但狗急跳牆,世人特別是中國人仍需保持清醒頭腦,時時處處警惕其反撲。

撒謊這麼多年,欺騙這麼多年,是到了揭去中共僞裝的時候了。龍年郵票看似無意,實則把中共的本質暴露得淋漓盡致,彷彿不打自招,自現原形。

俗語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年郵票設計者把他認爲的「比較正統的龍」(殘暴猙獰)顯示給世人,並且稀有難得地展示了「龍」的正面兇惡之像,看樣子是不是希望我們都能徹底洞悉中共的真面目呢?!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是凡現原形的都是因做惡被神力(如神佛仙人)制服的,而一旦露出原形,則意味着前功盡棄,毀於一旦。這樣看來,龍年郵票雖然面目不善,但也許會是一個好兆頭。物極必反,中共即將步歷史的後塵,現出原形,走向終點一幕!

 
分享:
 
人氣:19,01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