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無法變形成民主偉人的毛澤東
 
何清漣
 
2011年10月1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最近,我將毛澤東當年論及憲法作用的一段話貼在微博上,引起W友們很大反響,其中當然少不了毛粉們的質疑與反擊。

我引的是毛澤東1954年在憲法討論會上的講話:「我們不少同志就是迷信憲法,以爲憲法就是治國安邦的靈丹妙藥,企圖把黨置於憲法的約束之下。我從來不相信法律,更不相信憲法,我就是要破除這種憲法迷信。國民黨有憲法,也挺當回事,還不是被我們趕到了臺灣?我們黨沒有憲法,無法無天,結果不是勝利了嗎?」

毛粉們的反擊以「龍鳳呈祥@LFCXCX 」 的言論爲代表,「她」認爲中華兒女任何人都無資格指責偉人毛澤東,因爲毛「開國有功」,「給了每個中國人以尊嚴」。這類言論既缺乏事實支撐,因爲毛統治下的中國人是跪在地上爲臣爲奴,毫無尊嚴;不能批評偉人純系愚者之見。因爲這句話的意思是:本朝太祖爺毛澤東不管做過多少惡,說過多少荒唐的話,反正不能批評,只能崇拜。如此見識,不理也罷。

但毛粉們的質疑有點意思,因爲他們根本不相信毛會說這樣肆無忌憚的話。這種不相信暗含的心理值得分析。這些毛粉們之所以選擇不相信,是因爲他們覺得英明領袖哪能說出這樣無視法治的話?於是他們要求別人提供出處。不過,毛粉們要求的這出處是有「講究」的,海外的網站信息不可靠,人家引證的也不行,必須要官方以某號文件形式正式頒佈才算數。世人皆知中國是世界上「國家機密」最多的國度,《保密法》雖然載有絕密級30年、機密級20年的保密期限,但中共很少照此辦理,所以毛粉們希望作者自證的要求幾乎不可達到。

其實,上述說法是有來源的,現在網絡上這段類似的話有1954與1961兩個版本,其中對憲法作用的貶斥相同。其中1954年版本,文革時流傳一本《毛主席內部文稿》中載有,我小時讀過。而同一內容的話講兩次,或者出於某目的將當年的舊文舊信翻出來下發,這也是毛的習慣性做法。比如1969年召開九大時,爲打擊林彪,毛拿出矯情鎮物之功夫,將爲一大堆「寫給江青同志的信」(其中包括自己兼具虎性與猴性的性格自況)與《爲李進同志題廬山仙人洞照》的舊詩與拿來下發,表明自己對局勢洞若觀火,但「亂雲飛渡仍從容」。最重要的是,毛藐視資產階級法律的看法早在1949年2月就已經以中共中央委員會文件的形式昭告天下,也完全符合他一貫的做法。

毛粉們不能迴避的事實是:毛澤東自從得國之後,說話做事大多是爲所欲爲。這種爲所欲爲,在當年中國閉關鎖國、充斥愚民之時,被認爲是氣吞山河之領袖氣概。比如中國當時在世界上屬貧窮落後之國,但國人硬被毛教育成自以爲肩負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時代重任;毛當時信口開河無論說什麼,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如聞綸音,他用過的物品均成爲「聖物」,比如當時全國都舉行過迎芒果慶典,就因那芒果是東南亞某國領導人送給毛,毛轉手一下御賜給省級領導,就成了各省人民集體遊行迎接的聖物;毛在《念奴嬌•鳥兒問答》裏一句「不須放屁」,竟然引發了中共大詩人袁水拍的一篇屁頌,將這四個字說成「中國歷史上從來無人敢以『屁 』入詩,只有偉大領袖毛主席方有此氣概」。毛澤東將首開中美破冰之旅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視爲朋友,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毛爲表示其不忘舊友,在接見尼克松女兒茱莉夫婦時,不僅仍然稱他爲總統,還輕蔑地對其女兒女婿說「不就是兩卷錄音帶嗎?」並邀請尼克松再次訪華。從這些事情可見毛那種「當今天下任我行」的性格。

在毛澤東眼中,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更是無一不被打上資產階級文化的標籤,是虛僞的資產階級欺騙人民的工具。他不止一次自鳴得意的自詡「我是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1970的12月10日見「老朋友」美國記者斯諾時,也說了這句意在標榜自己敢於藐視一切法律規則的話。但那天的翻譯不了解這句歇後語,譯成了「孤獨的和尚,打着破傘,在雨中孤獨地踽踽行走。」有人將毛曾說過的一些驚世駭俗的話編在一道,比如「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不要考試,要允許學生上課看小說,考試可以交頭接耳,冒名頂替」,「武鬥有兩個好處」,「歡迎日本皇軍侵略中國」均收錄於內。其中有些當年被中共當作聖諭讓全國人民學習過,「歡迎日本皇軍侵略中國」那條,因爲與毛對談的黑田壽男等人回去向媒體公佈了這次談話,日本60歲以上的左派人盡皆知,我求證過。

毛澤東自況爲「秦始皇加馬克思主義」,終其一生,他以此爲驕傲。但他死之後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過第三波民主化與各種顏色革命之後,已經唾棄毛的衆多好學生如波爾布特、卡扎菲之流。但不在人世的毛澤東卻被毛粉們當作一個政治變形金剛,希望將毛這位「秦始皇」包裝成一個常用常新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偶像,塑造成反貪反腐、代表底層階級的偉大領袖。但觀毛一生行狀,無論怎樣包裝,都沒法成爲現代文明社會認可的「民主偉人」,於是自欺欺人成了毛粉們的不二法門。

 
分享:
 
人氣:16,54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