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齋月恐懼 新疆吃飯「被政治」(圖)
 
天祥
 
2010年9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10年8月19日,新疆阿克蘇市依幹其鄉,一名協警員帶十五名聯防隊員在巡邏的過程中整隊時,一輛電動三輪車突然衝了過來,隨後有人從車上準確地向這些人拋出爆炸裝置,一聲巨響之後,先後有六人死亡、十四人受傷。8月25日,中共當局新疆警方發言人稱爆炸案宣告破案,認定這起案件由艾合麥提.庫爾班等六人所爲。

在人們尚未從爆炸的驚恐中緩過神時,8月20日02時59分,新疆阿克蘇市南工業園區天文塑業廠房又發生火災,現場濃煙滾滾,着火廠房面積約900餘平方米,大火兩小時後才被撲滅,火災原因及死傷人數至今不明。

齋月傳統:品嚐苦難 錘鍊意志

今年的伊斯蘭教齋月從8月11日開始。土耳其、埃及、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也門、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利比亞、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十幾個國家都宣佈進入齋月。

按照伊斯蘭教規定,齋月期間,除病人、孕婦、餵奶的婦女、幼兒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其他人均全月齋戒。把齋的穆斯林白天不吃不喝,並遠離房事,日落後才能飲食。穆斯林把齋月看作是對信仰的檢驗,和對穆斯林個人意志與刻苦能力的鍛練,並使人從忍飢挨餓體會中,感受窮人的痛苦,從而增強同情心。上千年來,他們一直遵守着這一傳統。

對於穆斯林而言,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月份。然而,今年新疆穆斯林的齋月卻顯得異常壓抑。阿克蘇市的爆炸和火災事件更使整個齋月蒙上一層陰影。

?遭遇挑戰:政治高壓 強迫吃飯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疆穆斯林的這一傳統在中共面前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齋月前,新疆于田縣官方網站公佈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共官方要求,齋月期間要嚴格執行「六條禁令」,制止黨員幹部、職工、師生參與封齋;強迫清真食堂在齋月開業;離退休人員必須簽下齋月期間不封齋、不參與宗教活動的保證書,每週五還必須參加不信教的政治學習;少數民族的官員每天要聯繫清真寺並與宗教人士談話。中共在新疆多個地區和城市還同時加緊了對清真寺及宗教人士的盤查。

據自由亞洲電臺8月13日報導,阿圖甚市共青團團委一名幹部稱,封齋對學生身體不好,過去一直就是這樣禁止學生封齋,今年和往年一樣。有包村入戶的中共幹部,專門挨家挨戶地地毯式檢查少數民族學生是否封齋,「天天都要去宣傳」,「督察組隨時去督察」,並嚴禁中小學生進入宗教場合。

一名新疆伊犁州察布查爾縣鄉間的女中學生表示,她很願意封齋,但是如果被學校發現就會被開除。中共官員會入戶檢查,並且要求他們當面吃東西,「如果封齋的話,他就拿個吃的東西叫我們吃掉。」

阿圖甚市中共當局在齋月開始之日還檢查全市清真食堂開業情況,利用行政手段強迫維吾爾餐飲業經營者開業,並稱齋月期間未正常開業是非法行爲,且不許以裝修或其它原因作爲停業理由。該市有一百多家維吾爾食堂經營者因拒絕執行規定而遭到臨時扣押和經濟懲罰。

封齋目的:打壓維族信仰

世維會發言人迪裏夏提表示,今年中共當局不是像以往那樣下發內部文件,而是直接通過媒體公開宣傳封齋禁令,對維吾爾人進行系統性的限制:從國家機關幹部,到工礦企業工人,包括學生、企事業單位人員,以及農村基層行政幹部,普遍受到限制。

他說:「中共連吃飯都要管,其推行的系統性鎮壓政策將會直接導致該地區出現新的動盪,中共的鎮壓政策才是危害穩定之源。如果真的要穩定,就要把維吾爾人的權利還到我們的手中,讓維吾爾人享有信仰自由。」

中共強迫穆斯林在齋月吃飯,讓人想起中共文革期間所爲。中共認爲回民風俗屬於「四舊」,便強迫回民吃豬肉,並命令回民農家和清真寺養豬,規定每戶每年要上交兩頭。今昔對比,中共的行爲僅僅是變換了花樣,沒有任何進步。

通過強制推行封齋令,中共既在維族官員和民衆之間製造對立形勢,使這些維族官員失去族員的信任,也使這些官員對中共的壓力產生畏懼,更易於被中共操縱。中共針對學生的封齋令,並不是真正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中共可以在七.五事件中對民衆大開殺戒,連人命都不在乎,怎麼去珍惜學生的健康?它只是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封殺他們的信仰。

封齋影響:激化矛盾 種下禍根

這種廣泛推行的封齋禁令,只能把維族人越推越遠。

《新疆─中國大西北的穆斯林》一書的作者Starr和Dillon在書中指出,這些年中共對新疆維族的政策產生了兩種相互的影響:有的維吾爾人放棄了家園,選擇遠走異國他鄉或走向墮落;還有一些人則開始反抗。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內鬥,而是放下內部的分歧,建立了民族內部的共識,把矛頭共同對準了中共。

對維族人日漸高漲的憤怒與反抗,中共仍沿續着上世紀九十年代「嚴打嚴懲」的方式,以及九.一一事件後,更把維族人定義爲「恐怖份子」打壓,這些做法將進一步激化矛盾,併爲日後的民族衝突種下嚴重的禍根。

 
分享:
 
人氣:15,50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