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開啓歷史新篇章 贊《九評》發表六週年(圖)
 
2010年11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破除中共黨文化:《九評共產黨》在中國大陸觸發的精神覺醒運動,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對中共多年來刻意營造的黨文化的徹底破除,這包括了三個方面:

首先是共產主義理論的徹底破產;其次是對共產黨體制的徹底絕望;最後是對共產黨話語系統的徹底拋棄。

中國人民對於共產黨理論的拋棄並不起始於最近,早在十多年前,中國民衆就從不滿、懷疑轉而唾棄它。最近的兩年,這種唾棄已經化爲普遍的行動。中國的知識份子不但繼續成立民間政黨,甚至建立了中國在野黨聯盟,一位土地被強迫徵收的農村老太太,也能說出「共產黨從來都不是好東西」的總結。

隨着中共的繼續作惡,越來越多的中國民衆放棄了對中共的幻想。一位失業民衆投書大紀元表示:「以前認爲中央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政府執行不對。現在我已經看清楚了,這個黨從上到下,根本就是一羣強盜。」長期前往北京上訪的民衆,其主要的目標,也從以往喊冤叫屈,到現在的「也不讓你們舒服」,而楊佳的「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更成爲中國社會的一句名言。

在中國民衆私下和一些公開的談話中,中共所營造的話語體系也在土崩瓦解當中。「愛國不愛黨」、「擺脫共產統治」、「血旗」、「邪黨滾回西伯利亞」等言論,在中國的互聯網上隨處可見,雖然大多是以某種錯體隱晦的文字進行的表達。人們在公開和私下的場合以《九評》的辭彙批判中共,而且矛頭赫然直指這個政權本身。

毛澤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共產黨的文化和文藝作出過這樣的定義:「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因此,共產黨的文化,就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顯然,對於共產黨來說,文化只是一個奪權和掌權的工具。

中共推崇和提倡的口號,幾乎每過幾年就發生變化。無論是早期的仇恨和鬥爭,還是近兩年的「三個代表」和「和諧社會」都是如此。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民衆認識到,無論中共如何變幻它的說法,目的都是爲了它自己的政權。

實際上,中共自己因爲無法自圓其說,也推出了所謂「初級階段理論」、「生產力決定理論」等否定正統共產主義的講法。《九評》推出後,中共拋出新口號和新理論的節奏明顯加快,幾年間,中共從「三個代表」到「保鮮」再到「和諧社會」,但仍然無法獲得中國民衆的共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中國會大亂」、「新中國」、「黨和人民政府」等等這類黨文化辭彙,受到了中國民衆的無情嘲笑。

文化,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沒有民族的文化,便沒有民族可言。共產黨幾十年來在中國所灌輸的黨文化,充其量來說只是一種次文化現象。它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爲根基,形成了一系列的低層次似是而非的思維模式和語言氛圍。隨着《九評》的推出和廣傳,人們有了穿透黨文化欺騙性的利器,而中共邪黨的根已經被拔除。

「豹死猶留皮一襲」,隨着民衆的日益覺醒,中共這個只撐着一張皮的行屍走肉,必然被中國人民徹底拋棄。

轉自《新紀元週刊》

《九評》開啓中國歷史上一場震撼人心的精神覺醒運動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九日,《九評共產黨》橫空出世,並引發退黨、退團、退隊的「三退」大潮。《九評》的問世,標誌着中共必須解體,也從此走向解體與滅亡的命運。

《九評》歷數中共不光彩的起家、謊言與暴力、暴政與殺戮,以及邪教與流氓的本質。以嶄新系統的視角、前所未有的高度,徹底粉碎了中共長期精心編織與灌輸的謊言。對很多在中共謊言下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們來說,《九評》不僅還原了真相,更帶來了全新的思維與勇氣,讓他們可以直面荼毒中國近百年的共產邪魔。

《九評》與轟轟烈烈的退黨運動,開啓了中國歷史上一場震撼人心的精神覺醒運動。她遠比歐洲的自由運動來得不易,也遠比人類任何一次精神運動來得規模巨大、意義深遠。《九評》問世之後,中國民衆開始了從被動承受壓迫變成主動解體中共、制止迫害的歷程。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全新的、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九評》以驚人的智慧和勇氣,道解中共。當初有明眼人指出,《九評》就像九顆原子彈、九道天符,《九評》敲響了中共的喪鐘。事實證明,《九評》是解體中共的最有效利器。面對《九評》冷靜、犀利、深刻、精闢的論述,中共毫無招架之力。通過閱讀《九評》,人們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共的本質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危害,選擇拒絕謊言,脫離邪惡。到目前爲止,已有超過8400萬人在網上發表聲明,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這是中國民衆一次最大規模的良心淨化、道德回升的精神覺醒運動,是歷史的奇蹟。

時值《九評共產黨》六週年之際,願更多的中國民衆,上承天意,下順民心,爲未來的選擇,爲中國社會的和平轉型早日完成、爲中華民族的新生做出自己的貢獻。

 
分享:
 
人氣:16,79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