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图)
 
沉静

唐太宗李世民鼎定大唐平天下。

【人民报消息】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

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 广开言路 虚怀纳谏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事实上,能听取别人意见,是更高能力的表现;承认自己的不足,要以更强的自信心为基础。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 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他写的《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10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仍把他作为贤士重用,甚至将《十渐不克终疏》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魏征去世,太宗痛失良臣。感慨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向唐太宗学管理》一书归纳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人才,不要奴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吕国荣指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大凡真正有作为的人才,多是有主见、有思想、有傲骨的刚正不阿者。他们对上司不合实情的指示不会盲目遵从,或据理抗争,或犯颜直谏,总会表现出“逆态”、“逆性”。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三·严于律己 以道治国

唐太宗纳谏是形成了一套制度的。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重赏敢于进谏的官吏。史载,贞观时期向君主进谏者不下 30人。作为大臣,每个人都有献言献策的义务,不提意见还不行。那时,就连最基层的官员也敢向皇帝进谏。

有个叫常何的将军没文化,实在提不出意见,就叫手下门客马周帮忙。马周洋洋洒洒提了二十多条意见。唐太宗大加赞赏,三请马周,求贤若渴。与其深夜长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马周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宰相。

为了杜绝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唐太宗致力于完善一套新型的国家制度,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即使是皇帝的一个命令通过中书省发出来,门下省审核不通过,尚书省也不能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政策的可行性。

太宗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等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

突厥在边疆骚扰,唐太宗引用老子的话对大臣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太宗没有发动战争,以谈判的方式化解了。以柔胜刚,无为而无不为,贞观4年,全国死刑犯29个;贞观22年,全国死刑犯只有2个,以道治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安康祥和。

四·成功心得 以德服人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曾与侍臣谈论成功心得,归结为五条:

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

第二,我用人主要是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

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励的。

第五,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这正是唐太宗的超凡高明之处。正因为有了这样贤德的明君圣主,吸纳着无数忠臣良将、文人雅士,才共创了政通人和、文化灿烂、国泰民安的贞观之治。

(有删节)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唐太宗不忍杀生停止使用这种药 2007/7/11 (16,880次)
魏征忠言直谏 唐太宗虚心纳谏 2007/6/7 (23,332次)
一代明君 万古称颂(图) 2007/5/3 (19,004次)
中国十大皇后:长孙皇后 (图) 2007/1/4 (21,057次)
精美连环画:唐太宗的故事 (多图) 2006/12/30 (19,908次)
千佛崖佛像向师生展示神迹(多图) 2006/12/30 (21,938次)
为什么皇帝之妻称为“后”?(图) 2006/10/10 (15,051次)
被隋唐两朝皇帝重用的李纲(图) 2006/10/7 (17,434次)
李淳风为何力阻太宗杀武则天(图) 2006/7/31 (29,295次)
与贾庆林握手 秘鲁国会主席脸色大变(图) 2009/11/23 (37,590次)
欧巴马讲话"译文对照"整理者的感言 2009/11/23 (25,289次)
小笑话:重庆报警量降30%的原因 2009/11/23 (22,084次)
人算不如天算!引渡条约为江量身度造(多图) 2009/11/22 (39,779次)
小花絮!欧巴马访华第一站牵中共鼻子 2009/11/21 (27,532次)
小笑话:薄熙来正确理解党的意思(图) 2009/11/21 (24,247次)
上当了!对照白宫和中共对欧巴马讲话的译文(上) 2009/11/20 (27,556次)
差点见阎王的徐光春 家中被窃遭算计 (多图) 2009/11/19 (39,387次)
哇哇!巴拉圭大旱啦…别总盯着咱的天灾(多图) 2009/11/19 (25,741次)

小笑话:中南海影壁的妙用(图) 2009/11/18 (25,322次)
传李鹏病重 江已提前准备屎盆子(图) 2009/11/17 (40,349次)
奥巴马拜见日本天皇 恭敬背后的故事(图) 2009/11/17 (38,864次)
萨马兰奇和江泽民都是克格勃(多图) 2009/11/16 (48,677次)
奥巴马中国行 风雨交加(图) 2009/11/16 (29,765次)
小笑话:中国访民不喜欢美国总统访华(图) 2009/11/16 (29,572次)
胡锦涛注意到没,这变化对你非同小可(多图) 2009/11/15 (36,703次)
小笑话:江曾在习近平面前争功 2009/11/15 (27,780次)
炸窝了!中共说后果难估量 2009/11/14 (31,009次)
谁说文强这算官场一绝(图) 2009/11/14 (32,936次)
咋投票…俺爱祖国的蓝天(多图) 2009/11/14 (23,606次)
小笑话:薄熙来茅塞顿开 2009/11/13 (20,873次)
大搜罗!军委主席江泽民骇人听闻的政绩 (多图) 2009/11/12 (47,460次)
天!这张图片16年后才曝光(图) 2009/11/12 (60,480次)
两眼失神头顶假发!周永康被逼上井冈(图) 2009/11/11 (32,351次)
电视剧《缘聚多伦多》梗概之前的话 2009/11/10 (31,096次)
小笑话:老江妒忌薄熙来 2009/11/10 (22,515次)
新华网编辑没有不神经衰弱的(多图) 2009/11/9 (26,419次)
绝哏儿!英国笨贼和中共三呆婊(多图) 2009/11/8 (28,183次)
遇弱肉不强食引发的联想(多图) 2009/11/7 (25,285次)
一个旮旯里的丑闻:中共篡改德总理演说(多图) 2009/11/6 (28,014次)
高层哗变!万里支持军方干涉贾甲事件 2009/11/5 (45,087次)
着着实实!老江被这个反共的厉害女人给恶心了(图) 2009/11/4 (34,611次)
不是人工制造!北京50年首见提前大雪(多图) 2009/11/3 (32,171次)
60年没变!云南民房在地震中现“辉煌”(多图) 2009/11/3 (26,966次)
薄熙来谋反遭中央粉碎(图) 2009/11/2 (45,976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