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楊愛倫敗選 給孟昭文一個嚴肅的提示(圖)
 
李天笑
 
2008年9月1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美國有句話叫「所有政治出自地方」。意思是說,上至總統選舉,下到鎮議員選舉,不論競爭職位高低,都必須由地方上一票票選出。

話雖這麼說,地方選舉本身卻很難惹人注目。今年佩林和奧巴馬兩股超級旋風更是把所有地方選舉都貶得平談無奇。但剛剛落幕的紐約法拉盛22選區的州議員初選卻是出人意料地精彩。其最大的噱頭和看點,是穿着兩年前同樣耀眼的紅套裝、期待與兩年前同樣獲勝的現任州議員楊愛倫,慘敗在初出茅廬的年輕律師孟昭文手下。

儘管從形式上看,這是一場華人加女人的單挑。兩位民主黨競選人-現任州議員楊愛倫和挑戰者華裔律師孟昭文,都是華人女性,這與今年「黑白+男女+老少」的總統大選相映成趣。

儘管從族裔比例看,這也是一場難得的亞裔占主導地位的選戰。全美亞裔只佔總人口4%,華裔更少,而法拉盛22選區亞裔佔了53%,白人只佔18%,加上孟昭文丈夫是韓裔醫生,激起了許多亞裔的投票熱情。

儘管從黨派選情看,這是一場一戰定輸贏的決鬥。由於22選區民主黨勢大,共和黨初選又沒有候選人,無論誰勝出都將篤贏11月的大選,因此對候選人和選民都吊足了胃口。

然而從實質看,這是一次親共勢力和公衆選擇的較量。現任州議員楊愛倫儘管個人品行和所作所爲受到各方質疑,並在車禍和法拉盛事件中挺中共幫兇元氣大傷,但仍受到親共的市議員劉醇逸、親共僑團、親共媒體和中共領館公開或暗地的大力支持,有民主黨大佬的背書,又挾在任和政積的優勢,雖力顯不支仍不言放棄。孟昭文年輕,是第二代華裔,有一定政府和社區經驗,能說流利的英、中、韓三種語言,在2006年競選中有不俗的表現。學奧巴馬,孟昭文也打出了「變化」的口號,同時借楊愛倫人心向背之力,吸引了大批民衆。

早就料到楊愛倫會敗,但沒料到敗得這麼慘。孟昭文以58.79%(2733票)比41.21% (1916票)領先17%大幅勝出。一些楊的支持者認爲,楊愛倫敗在競選手法太溫和,且宣傳力度不夠。但楊愛倫的競選模式已否定了這一點。楊在2006年競選時大膽舞弊、非法拉票,並一貫威逼捐獻。楊這次在跑票時還對法輪功造謠污衊。楊的媒體和現場宣傳力度也不亞於孟昭文。楊愛倫究竟敗在哪裏?

首先,楊愛倫敗在親共、充當中共幫兇。楊在各種公開場合爲中共領館官員站臺、鼓勵中共幫兇行惡。爲什麼親共會敗選?第一,親共得罪了大多數華裔選民。從臺灣香港和大陸來的多數華裔選民在討厭共產黨這點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大陸人,到美國來就是要脫離中共統治下的生活,甘心爲中共做事的是極少數。第二,中共收買暴徒在法拉盛連續圍攻法輪功學員激起公憤。楊卻支持中共暴徒,使其形象大損。第三,楊親共成爲外國共產勢力的代理人,使華裔選民感到楊不可能真心爲其服務。楊親共不但失去選票,而且觸犯衆怒。法拉盛民衆已將其惡行上報美國司法部,併成立組織專門彈劾楊愛倫和劉醇逸。

其次,楊愛倫不能公正地代表和維護選區所有民衆的權益,尤其是華人權益,喪失民選代表資格。一個民選代表最重要的是傾聽各個族裔、各個羣體的意見,一碗水端平。而楊愛倫卻在華人中搞分裂,製造族羣對立。楊一貫歧視和欺負華人移民。楊在公開場合誣陷大陸移民有犯罪傾向,並侮辱不會講英語的大陸新移民,叫他們「滾回去」。

再次,楊愛倫違背和對抗美國憲法精神和主流民意。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是美國建國和憲政的基石。中共在國內對法輪功實行羣體滅絕,並延伸到國外。對此,美國國會兩次發出決議案譴責中共暴行和聲援保護法輪功學員。楊卻把攻擊法輪功學員和襲警的罪犯請到辦公室,待爲上賓,並阻擾法輪功團體合法集會申請。

最後,楊愛倫的不作爲和反作爲惡化了法拉盛社區的人文環境。楊總是強調自己爲社區爭取到多少款項、通過了多少立法。這是議員的本職工作,否則選你出來付你工資幹什麼。經濟發展、交通舒暢、衛生教育、老人福利等是重要,但一個安定、不受歧視、不受騷擾的人文環境更重要。舉個房地產的例子:好區與壞區的區別,不僅在房子的質量,更在於居民的素質和地區的人文環境。楊愛倫和劉醇逸配合中共勢力滲透,縱容中共暴徒行兇鬧事,已破壞了法拉盛的安定環境,降低了法拉盛居民的生活品質。

柏拉圖說,「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結果被比你差的人所統治」。楊愛倫的敗選證明了法拉盛選民並不是「沉默的一族」,更證明了民意的力量,也給勝選的孟昭文一個嚴肅的提示。




7月31日,紐約法拉盛罷免劉醇逸和楊愛倫委員會舉辦新聞發佈會。圖爲部分委員會成員合影:鄭科學(左一),唐柏橋(左四),卞和祥(左五),張國威(左六),Judy.陳(左八),劉國華(左九)。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15,81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