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過渡政府文告──看清中共解體前的迴光返照
 
2008年5月3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民主、人權、憲政理念已成爲普世價值觀,中共秉承的馬列邪說已被掃入了垃圾堆,中共的邪惡本性在文明世界裏早已成爲一個異類。這個被人類的理性和良知所不容的邪惡政權,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可能被人類拋棄而徹底解體並遭到懲罰,這是它的必然歸宿。

自四川大地震發生以來,瀕死的中共似乎又活躍了起來。究其原因,恰恰是地震給中共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使得它可以藉助名爲救災、實爲表演的機會再一次展示它所謂的「偉大、光榮、正確」,使被矇蔽的中國人民重新對它心生幻想,爲自己打一針強心劑。然而,歷史大勢不會因爲中共的一次表演而發生逆轉,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反人類、反文明的中共必將被解體。正義力量遭到中共壓制是黎明前的黑暗,當前中共的活躍只是它解體前的迴光返照。

自2004年以來,傳《九評》、促三退運動已使3700多萬中國人退出了中共的黨、團、隊,這是和平解體中共的智慧運動,正在從根基上動搖中共的統治。以傳《九評》爲中心的講真相活動是對中共的大曝光,將它的邪惡本質充分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三退」標誌着中國人民的心靈覺醒、停止對它盲目支持,使其失去控制中國的着力點。中共控制中國重在控制人心,而「傳九退三」直指人心,促使人心覺醒和歸正而拋棄中共。因此,「傳九退三」運動的廣泛開展正在加速並最終促成中共的解體,中共滅亡的趨勢不可逆轉。

中共深知,自己的惡行早已招致天怒人怨,雖然嚴密封鎖信息也無法完全杜絕人們對衆多社會亂象和悲劇的思考,而且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逐漸打破了中共的「一言堂」,使它的一家之言遭到置疑。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共的愚民策略由封鎖信息改變爲引導輿論,主要表現在利用手中的媒體和對它心存幻想的人煽動民族主義,讓國民在文革般的狂熱情緒中忽視中共的邪惡和它對中國的禍害。西藏事件、奧運火炬事件、法拉盛事件等都是這個策略指導下的表演,其目的在於轉移國民的注意力,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

最近中共在「法拉盛事件」中對法輪功的誣衊是一個低級且卑劣的謊言和煽動,目的是轉移國民的視線。中共在這次四川地震中的隱瞞不報和救災無能引起了巨大的民憤,即便是口口相傳也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中共壓制信息傳播已不可能,轉而誣衊海外法輪功破壞賑災活動,企圖利用國內民衆對法輪功的無端仇恨而轉移對地震真相的關注,避免對它的討伐。事實是,法輪功舉行的是慶祝退黨3700 萬人的集會,跟地震無關,打出的口號是「天滅中共」而非「天滅中國」;中共所指的賑災募捐不過是用來騙人的道具。中共是煽動和行騙的高手,但這次明顯的謊言是一個一戳就破的泡沫,在國外已經破滅,在國內的生命力也微乎其微。

中共對退黨活動的一次次指責和攻擊,客觀上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和人們的興趣,增加了活動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促進退黨活動的開展。這是中共不願看到的一個結果,說明了窮途末路的中共做事已經慌亂不堪和不擇手段。

另外,在「法拉盛事件」中,中共的慌亂不堪和不擇手段使潛伏的中共海外特務組織被迫浮出水面,這是非常有利於正義力量的事情。一直以來,由於中共的狡詐,國際社會很難認清中共的邪惡真面目,而這次事件是對國際社會的有力提醒。中共特務組織正在被國際社會監控、逮捕甚至驅逐出境,國際社會也會通過這些特務組織加速對中共的全面和清醒認識。正義力量的大團結將形成對中共的聯合狙擊,中共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種種跡象表明,中共內部已經越來越虛弱,民衆對它的認識越來越清醒和深入,國際社會對它引起了警惕,中共已經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現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時間,而中共的所有行動都是垂死掙扎和迴光返照。因此,中國過渡政府建議中國人民和國內外一切正義力量:看清中共解體的歷史大勢,堅定信心、團結一致,繼續加深對中共邪惡本質的認識,積極傳《九評》、促三退,加速中共解體。中共解體之時,中國、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將迎來一個清朗純淨的天空,世界文明的成果將更加碩果累累!

中國過渡政府

2008-5-30

www.ChinaInterimGov.org
Mail:[email protected]

紐約辦公室聯繫電話:1718-734-6037,工作時間:10:00am-6:00pm(美東時間);

新聞發佈會時間:每週一晚11:00-11:30(北京時間);每週一早11:00-11:30(美東時間);召開方式:加SkypeID:china.government爲好友,即時可接收到房間號碼,點擊號碼即可參加發佈會。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17,75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