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粵菜女名廚贊大賽交流盛事(多圖)
 
2008年10月10日發表
 


香港女名廚兼電視飲食節目主持蕭秀香讚揚
「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是一個世界性盛事。

【人民報消息】名廚往往是男性的天下,但香港粵菜女名廚兼電視飲食節目主持蕭秀香卻能在廚技界打響名堂,曾獲多項廚技大獎,除了烹調美食外,還推崇食療養生。對於新唐人電視臺舉辦「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她讚揚這是一個世界性盛事,爲各國廚師提供交流廚技的平臺。

大紀元記者李真10月10日香港報導,人稱三姐的香港粵菜女名廚蕭秀香,是三姐海鮮酒家老闆和香港餐務管理協會副主席,05年在新城財經臺舉辦的「食神爭霸戰」中獲金牌及最具創意獎,07年又獲法國廚皇會頒發藍帶五星獎和入選中國飲食名人百福榜,在香港飲食界頗具地位。此外,她還在多家電視臺主持飲食節目,包括《家家樂融融》、《師奶我最大》、《煮東煮西》等,廣受歡迎。性格爽朗、喜歡結交朋友的三姐,聽聞新唐人電視臺舉辦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推廣傳統飲食文化,她連連稱讚這是華人的盛事,自己也很希望參與,共襄盛舉。

她肯定的說:「我相信你們這次搞這個中國菜(比賽),這麼世界性的,是一個很大的盛事。其實我們很希望在那裏成爲你們的一份子。我覺的這樣的平臺,大家交流結識各國不同的廚師,演繹我們的中國菜,我覺的這是自己的光榮,這麼多來自不同的國家的廚師都一起演繹我們的中國菜,你說這是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光榮?」



三姐獲得的獎項。

經歷曲折終重振家業

三姐13歲開始學廚,父親蕭安當年在觀塘開設菜館,最拿手煲香肉,不少名人食客都是座上客,而8名子女中唯獨三姐對飲食最有興趣和天份,父親就從挑選食材開始精心傳授三姐廚技,其後更將菜館託付給她。當年小小年紀的她已經能夠炒菜、看店等,獨當一面,但可惜父親很早過世,菜館也結業。三姐隨後轉而經營地產,曾經是擁有過千名員工的地產大老闆,但1991年在大陸投資失敗,她也跌到人生谷底。但有着樂觀性格的她捱過一關又一關,從洗樓派傳單的地產經紀做起,重新積聚財富。

然而,她始終隔斷不了和飲食的機緣。2003年在將軍澳的村屋開店,專做海鮮小炒,大獲好評,其後轉而做海鮮酒家,越做越大,今年更在深水涉開設分店,又投資中式甜品店,成功打造飲食王國。

一生經歷曲折的她感悟人生道理:「我覺得人生畢竟是有起有跌,當你跌在最低的時候肯定不開心,但人始終要生存,總是要站起來,你即使再消沉也不是辦法,不如鼓起勇氣重新站起來,能夠做多少就多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差的時候你不需要太過不樂觀,當你去到你最高峯的時候,你也不需要太過開心,也就是平凡心(對待)。」



三姐親自示範烹調傳統菜式八寶霸王鴨。



三姐親自烹調了多道菜式。

好廚師重在用心

問三姐如何做一個好廚師?她說,除了具備廚德、講究用料新鮮和乾淨外,還要用心才能煮出好菜。「最重要是要有廚德,我們每做一個菜給客人吃,都要看看客人吃了以後,身體沒有問題,健康;第二材料一定要新鮮和好;第三乾淨。最重要是有心,用心煮的菜,炒一碟青菜都好吃。」

三姐憶述父親當年教她每樣食材都要挑選最好的,絕不能馬虎,令她今天開店也堅持這個原則,爲食客健康着想。另外,三姐外婆是中醫,令她特別注重食療養生,有客人因爲喝了她的湯水治好了臉上的暗瘡。她表示,掌廚必須了解食物特性,才能爲客人提供適合的食物。

粵菜重食療養生

她舉例說:「粵菜的食療很重要,因爲每個人每天吃的東西都在你身體裏面吸收。你人體質寒的話,你就會吃一些補、暖的東西。你體質燥的話,就吃少一些煎炸的東西。你人燥的話,我們就下一些夏枯草煲豬肉,令你喝完湯後人就會舒服一些,換句話來說,你用胡椒粒去煲,喝完以後你的人就會熱。」

她親自示範了一款傳統菜式八寶霸王鴨,先把鴨子清洗乾淨,內臟拿出,然後裝入浸泡後的蓮子、茨實、糯米、冬菰粒、瘦肉等八種食材進鴨肚,用少許老抽塗在鴨身上色,然後將鴨炸香後再清蒸兩個小時,配上調味汁和墊底的青菜裝盤而成,入口鬆軟。

她介紹這款食物雖然很花功夫,需至少提前一天預定,但是食物溫補,適合大多數人食用。她說:「霸王鴨有一些溫補。不是很燥熱,平常不寒不熱的人,或者稍微寒或者稍微熱的人吃都沒有問題,裏面有一些蓮子、茨實,比較溫和,對人體比較好。」

以創意多著稱的三姐還示範了她的自創菜,用魚肉冬菇蔬菜製作的鍋貼小唐菜,麻香水晶粉以及傳統菜式鴛鴦玉簪蝦球、沙律煙槍魚等,清新爽口,色香味俱全。

談到以後的計劃,三姐透露年底準備出一本烹調書,將平時少用或者丟棄的食料,比如西瓜皮等,製作成美食,即經濟、環保又可口,非常適合家庭主婦的管家理念。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13,55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